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 正月三十雍和宫打鬼

标签:
正月三十打鬼雍和宫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雍和宫正月三十打鬼羌姆 |
分类: 休闲旅游 |

▲ p1.
“打鬼”的历史悠久,公元八世纪初,此仪式即在雪域弘传。

▲ p2.
下面按仪式次序与大家共同分享。

▲ p3.
仪式开始,一队喇嘛各持乐器从那个通道走向舞台,有镲,有鼓,还有那种超长的号。

▲ p4.
这一仪式在明朝末年传到北京。至清代,皇宫中正殿和许多藏传佛教寺院每年均要举行这一仪式,旨在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 p5.
在清代,雍和宫“打鬼”的扮饰者不全是本寺的僧人,还有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挑选出来的僧人。

▲ p6.
到1957年,雍和宫的“打鬼”的规模很大。

▲ p7.
后一度中断,1987年,这一古老的宗教舞蹈重现雍和宫。

▲ p8.
队伍靠后边有一位岁数较的喇嘛,手里摇着铃铛,超仪式主会场走来。

▲ p9.
高僧参加仪式。

▲ p10.
仪式正式开始四个打扮成四大天王抱着各自的法器坐在舞台四角的四把椅子上。

▲ p11.
“六子戏弥勒”有头戴大头娃娃舞头盔的人走出来。

▲ p12.
仪式共六部分。一、绿度母献神饮:有一个年轻的喇嘛穿绿色的衣服,一手拿着一把弯曲的匕首样的刀挥舞,一手拿杯子。一个喇嘛往杯子里放红球,另外的喇嘛帮他到了些水在杯子里。

▲ p13.
然后绿衣舞者把水和红球泼在舞台上,然后又重复了两次。

▲ p14.
二、阿杂日:系古代西域的游方僧和印度瑜伽咒师,或称来藏弘法的译师和高僧。他们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 p15.
三、好迈:系蒙古语。舞者头戴骷髅面具,身着白色短衣和缎裤,腰系红带,足着白色绣花鞋,手执彩色相间的木棒。他们象征阎王的使者。

▲ p16.
他们有节奏地舞蹈,要将魔障辨认出来,驱灭降服。此舞体现了因果论这一法则。

▲ p17.
四、地狱主:又名“降阎魔尊”,为文殊菩萨的化现。舞者戴牛首面具,手执绢索和棒。

▲ p18.
舞蹈动作铿锵有力,那勇猛精进、惩恶扬善的气势尽现于舞台之上。

▲ p19.
五、尸陀林主:又名墓葬主,还说是胜乐金刚之神变。舞者面具两侧饰有五彩冠翅。

▲ p20.
他们做飞舞状,动作轻盈、快活。其意为在众护法、菩萨的协助下,终将魔障捉到。

▲ p21.
六、牛、鹿面神:舞者头戴牛首和鹿首面具,分别身着蓝、黄二色绣花缎袍。寓意他们是地狱主的侍从,为驱除一切魔障和人世间的烦恼而尽兴狂舞。

▲ p22.
仪式结束在鼓乐声中,众僧经长长的甬道来到置了以干高粱秸搭起的柴堆旁。

▲ p23. 结束时走出主会场的通道。

▲ p24.

▲ p25.
住持带领众僧诵经,随后,将巴凌尖端对外,猛地投入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意为将“我执”投入火中燃烧,使之达到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地,或者说恶魔被彻底歼灭,从此天下太平。

▲ p26.

▲ p27. 几张花絮。

▲ p28.
发几张刚着装好的舞者进入后台时的景象。

▲ p29.

▲ p30.

▲ p31.

▲ p32.
藏传佛教文化 正月三十“打鬼”的传说:
前一篇:红枫山北方自然景观一绝
后一篇:太行深处的峡沟壁挂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