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兒心理]:接受自己的根

(2012-01-27 01:09:46)
标签:

比凡希

个人成长

育儿

心理

個人成長

分类: 育兒心理

在香港有個怪現象,有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講英文,父母以為從小讓孩子浸淫在英語環境當中孩子就會英語“lok lok”聲 - 這些父母自己的英文都不好講的是Hong Kong‘s english,結果孩子中文不好英文也不好,成為雙文盲。


在廣州也有報導不少父母擔心孩子粵普夾雜作文寫不好,只和孩子說普通話,結果孩子不會說廣東話,也不會和家中老人溝通。


其實這些育兒方法,只是反映做父母的自我價值低、能力低、見識低,用扭曲的價值觀看自己,亦灌輸扭曲的價值觀給孩子。這類型父母絕大部分覺得自己英文能力不好、普通話能力不好,導致自己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學校讀不上好科目,才會導致事業不好,希望孩子不會步自己後塵。


一個非常貼身的真人真事,一個爸爸付出超越自己能力供孩子到國外留學,因為自己的孩子在香港成績考不上香港的大學,深信“只要讀完大學就有好前途”,就用錢貼孩子在國外拿個學位。孩子告訴我:“爸爸覺得既然我能夠讀上去就供我到國外讀書好了!”


在香港,預科生1/2機會上大學,中五畢業1/4機會上大學,如果你連贏一個人的能力也沒有,憑甚麼說“既然我能夠讀上去”?


偏偏人就是扭曲認知!而扭曲的認知何來?


這位爸爸當年在香港也考不上大學,拿些國外大學的資料給父親(孩子的祖父),說自己的老師肯幫他寫推薦信到國外的大學,希望爸爸供到國外讀大學。1960年代一個八口之家六個孩子,如何能供一個孩子到國外讀書?當勉強供一個孩子到國外讀書,其他孩子會如何想?這個今天的爸爸已經五十歲了,覺得自己人生的失敗就因為父親沒有供他到國外讀書。


這個爸爸這樣渴望完成大學的話,出來社會工作可以省吃省用儲學費留學,可是他沒有!他選擇埋怨自己的出身和推搪責任給老父。


一個人連自己的根也不認同,連自己的能力也不了解,連問題的核心也不知道,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嗎?


教育孩子,最重要是接受自己的根,接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孩子才有勇氣面對生活的一切;教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這樣孩子才學會分析和作出選擇;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弱點,這樣孩子才知道解決問題。愛孩子不是拔苗助長,也不是建個溫室給他困住他一輩子,而是讓他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