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和女朋友喝下午茶。女朋友是個務實的人,很關心我生意的情況。為甚麼我不賣貨,她的銷售脈絡,有貨就有人要。好幾個我的朋友都是做批發的。人好,關心朋友,常常替我著急。
一般廣州朋友所理解的[做生意],和80年代大部分香港人做生意很相似。
80年代的香港,經濟蓬勃,只要肯做肯博,錢就像下雨般從天上掉下來 - 不用有甚麼技術含量,或者甚麼甚麼遠見。自知者,買一間房子自住,一間房子收租,一輛車子出入,每年一家旅遊,小康之家不難。現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中產,就是留得住當年冤枉得來的本錢。
他們所謂的生意,都是好景的時候人人分一杯羹,雖然說做生意的原則,用別人的錢賺其他人的錢是上上之策。剛畢業就在保守的華資銀行押匯部工作的我,不到20歲就看透當中的水月進鏡花。有的客人每單幾千萬的進進出出,真是比賣白粉還賺,心水清的一看抵押的資產和現實,就知到是沒可能的事。市度好貸款做生意的賺到cash flow,經濟氣氛一緊張,便收緊信貸,cash flow 一沒有了,打回原型,生意也做不住了。出來混口飯吃,肯博,能吃的就好一點,住的也好一點,當中是有風險的。唯一沒有風險的生意是銀行。
[穩]是那間銀行的第一戒,其他銀行出各種貸款方案賺大錢時信貸依然保守,賺得少,沒壞帳;人工低福利少;沒裁員沒減薪。是08年的金融風暴是香港小數沒有受影響的銀行。
沒想到十幾年前賺的是微薄人工外,也賺到用錢買不到的治商之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