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諮詢
(2009-04-28 14:29:35)
标签:
心理諮詢情緒認識心理諮詢守則比凡希健康 |
分类: 心理,生活,身邊事 |
心理諮詢是一門獨立於心理學的應用科學。心理學重點在於研究分析個體、組織、社會等處於某種環境和面對某種事件的心理反應;心理諮詢則是以心理學知識為輔助,以處理來訪者的心理困擾為目的。
[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過程中運用頗多的心理學派,用以瞭解來訪者的心理背景,分析對其心理發展有很大幫助。近年國內因經濟社會急速發展,國民對心理諮詢需求增加,在苦無認知的管道下,不少電視臺作了諮詢訪談節目,把諮詢過程在電視廣播普及心理諮詢。同時隨處可見佛洛德、阿德勒、榮格等大師等大師學說的書籍,[精神分析]風頭一時無兩。什麼也冠以[移情]、[戀父][戀母]、[焦慮]等名詞,不但夠“牛”,還為自己添上幾分知性味道。尤其汶川“五.一二”事件,心理諮詢在社會的需求更見肯定。
正因如此,有一批講者開闢心靈成長、心理認知等課程,當中質素參差,鬧出不少笑話。我曾經見過有聽講者對講師提出較尖銳的問題,便被問:“你與父親關係如何?”、“你和上司相處如何?”說罷就標籤提問者[移情],對父親[情意結]在課堂上重演。又有女學員競爭心比較強,被標籤成家庭爭巢的延伸……千奇八怪,有的講師本人未處理好自己心理,有反移情出現,弄得本來都帶著疑問來聽課的比之前更迷茫、更糊塗,云云情況多不勝數。
在心理諮詢師訓練中,對與來訪者的會談方法有清晰指引。心理諮詢目標在幫助來訪者處理當前困擾心理的問題,而非挖出來訪者一個又一個解不開的問題。當然,在諮詢過程中可運用各種相關技巧,必須以務實幫助來訪者的原則。無謂的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已遠離心理諮詢的根本原則。
國內央視的“心理訪談”中的李子勳教授與楊鳳池教授都以務實而恰當的手法處理來訪者困擾,個人風格各異,都能達到一定效果。唯一可惜是對來訪者沒有後續跟進,影響了諮詢成效。
前一篇:甚麼是香薰靈氣治療?
后一篇:珍惜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