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片段·读王小惠【我的视觉日记】
(2009-10-19 02:30:06)
标签:
王小惠我的视觉日记宿命生死原创情感 |
分类: 多情善感 |
其实一直不很喜欢看以第一人称写的自传体的书,总觉得处处在在会藏着作者的自恋,即便是三毛也不能免俗,每每说起自己也是极力标榜她是男人眼中的极品魅力女子,也许她是的,只是觉得自己刻意地说出来就少了她的那份洒脱了。
读王小惠的【我的视觉日记】,起先纯粹也是对她旅德生活十五年的好奇。
文字里的王小惠也是个自恋的才女,她是个出色的摄影师、建筑设计师和电影人,在德国这个以男性意识为主导的国家里,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女子却十分的才情横溢,她光芒四射地占据着德国艺术市场的焦点,成就了自己传奇般的人生际遇,这其实是够她为自己骄傲的了。
但是,在她的书里让我读到震惊和泪流满面的,却是两个深爱她的男子的死亡,那一刻我忘了她的矫情……
她的先生是她在同济大学读建筑系时的同窗,一个被院长肯定为“像他这样的人才,七八年才能出一个”的才子。
八十年代中,同是人尖的他们携手公费留学德国,一个在建筑领域如鱼得水,一个阴差阳错地成就了摄影事业。
她的相机和镜头,是他用工作补偿换来的;
在她忘我摄影的时候,他就扛着三角架和镜头做她的小工;
她展览的前期,他更会帮她去做那些繁琐的挑选和装裱工作;
甚至在她结束了留学课程,不得不面对要独自回国的艰难困境时,他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已经争取到的全奖读博的机会,只为了和她在一起……
她对先生的爱,让另一个深爱她的德国戏剧演员备受情感的折磨,他在她准备回国的前夕,带着诗稿和剧照去找她,却意外地只遇到了帮她收拾行李的先生。
两个男人进行了一场决定命运的对话。
她的先生告诉德国演员,她已经打算回国了,他要随她回去,他不会为了一个博士学位与她分离几年,他忍受不了,也不值得。
德国演员沉默很久后问他:你很爱她,是吗?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
随后,那个渴望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一次罗密欧的德国演员,踏上窗前的写字桌,毫不迟疑地纵身跳出了窗外……
他的兄弟们邀请她去他们的父母家参加他的葬礼,他们认为她的出席对他的父母是一种安慰。她的心里对这样的邀请是有些抗拒的,但是,她的先生却支持她应该出面,于是,她带着内疚和负罪的心情出席了葬礼,却得到了他家人完全的宽爱,他们告诉她他的死对于痴迷悲剧的他来说,只是一个宿命……
戏剧演员的死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因为警方对事件的调查,她延迟了回国的时间,也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留德的机会,她说这个意外让中国少了一个教授建筑的老师。
她和先生重新开始了在德国的生活,在先生的支持下,她正式辞职离开了在大学里的稳定工作,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德国对职业艺术家的界定很严格,她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她不能再靠打工挣钱,但是,她先生一句“挣不到钱,我养你”的话,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辞职后的第二天,她和先生约好开车去布拉格,为了完成她和出版社关于布拉格的约稿。
她说她后来才知道,他们为了不耽误时间走的国道,号称“死亡之路”,因为那里发生了太多的车祸,而他们也不幸地成了这条路的殉路者……
那场意外的车祸,她受了重伤,而她的先生就永远地走了。
这段故事曾看得我痛哭流涕,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我看着她用笔墨渲染着她和先生的幸福时,仿佛看着三毛在讲述荷西,我以为他们的童话会继续下去,却突然就生离死别了,如果之前有人告诉我她的幸福背后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剧,我可能不会在新年的第一天去看这本书,但是,我看了……
不可否认这两段故事,是那本书里最有力量的灵魂章节,我从不喜爱看悲剧,就是回避那种让人的情绪长时间沉溺在悲苦中的感觉,但是,这次,我却在那个早晨的痛哭中有一种释然的感觉,也许是那时的自己,正挣扎在一段感情的纠结中,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生中所谓的幸福与不幸,只是某个时间点上的感受,它的最终不过是一场宿命的安排,似乎戏剧演员用自己的死成全了她留在德国愿望,而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先生的客死他乡……
恐怕这也是她再没接受其他情感追求的原因吧。
我爱上了这本书,也爱上了那个把爱放在心里走出悲痛的女人,对我而言这才是她身上最迷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她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