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羽化的美丽·自杀是三毛注定的宿命

(2009-08-09 12:45:52)
标签:

三毛

自杀

宿命

撒哈拉的故事

梦里花落知道少

万水千山走遍

情感

文化

分类: 多情善感

 羽化的美丽·自杀是三毛注定的宿命

              我最喜欢的一张她的相片(她脖子上戴着的是《我的宝贝》里她花一百美金买来

             “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项链”)

 

今天是三毛二十周年忌日,如果有谁的文字能影响过我的生活,那就只有三毛,她告诉我原来流浪是一种很浪漫的情节,虽然她只是在我心里的种下了一颗种子,但是,会让我的人生多出很多的幻想,而且那些幻想非常的美丽……

 

十几年前读到一篇小文《西风不相识》,让我见识了那个身在异国他乡却用洒脱的个性始终颠覆着“吃亏是福”这句传统古训的台湾女子,也从此爱上了这个笔名叫三毛的传奇女作家。

 

李敖曾评价三毛,说她是个爱作秀的小女人,她也许是的,李敖自己又何尝不是……

从她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大开大合的人,她敏感、情绪化却又简单、直接,带有一点神经质却又热情无度,她敞开时的浪漫情怀让人着迷,但是骨子里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宿命论者,“死亡”是隐含在三毛所有作品中的一个主题。

 

在三毛很早前的作品中,她就写到“想到二十岁是那么的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倾城--

 

即便是在她最具浪漫色彩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她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死亡。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沉迷在三毛笔下浪漫的沙漠情结中时,其实在她的内心里已经透露出了用死亡逃避现实的无奈:

“也许是我潜意识里总有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来了……无论我怎么努力在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我并不否认我对沙漠的热爱,但是我毕竟是人,我也有软弱的时候……”(--死果--

 

那本《梦里花落知多少》曾经是我最排斥的一本书,有太多关于死亡的感念,每每读起不免混杂着伤感和恐惧。

“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的方式,可是我依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写下这句话前,她刚刚在某个深夜对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很残忍的对话吧,于是母亲悲戚地在哀求“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而父亲则是失控的咆哮“如果你敢做出这样毁灭自己生命的事情,那么你便是我的仇人……我世世代代都要与你为仇,因为你,杀死了我最爱的女儿……”,清醒后的她说,我必是疯狂了才会对父母说出这样的话来。(--不死鸟--

 

《万水千山走遍》记录了她人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流浪,在南美洲长达半年的旅行,落笔在哪一篇纪行中都渗透着淡淡的哀愁,即便是行走在如她梦中故乡的厄瓜多尔,对死亡的闪念也是忽然而至的,“一时里,今生今世的种种历练,电影般快速地掠过,那些悲欢岁月,那些在世和去世的亲人,想起来竟然完全没有丝毫感觉,好似在看别人的事情一般……大概死,便是这样明净如雪般地清朗和淡漠吧!”(--今生--

 

翻开我最爱的那本《我的宝贝》,死亡的字眼更是埋在那些她与她结缘的藏品故事里。

写那件她戴了很久,最钟爱的沙漠饰品“布各德特”,她说“怎么样普通的女人,一挂上‘布各德特’,气氛立即不同了,是一种魔术,奇幻的美里,藏着灵魂……一直带着它天涯海角地走,它是所以首饰中最心爱的一个。将来死了,要传给哪一个人呢?”(--心爱的--

 

写诀别送她玉石印章的江师母时,我认识了一个内心饱受折磨的三毛,在江师母因癌症弥留之际,三毛因为工作和精神的压力已经徘徊在崩溃的边缘,“我病倒了下来,不能睡、不能吃、止不住地痛苦,记忆力已经丧失到无法找到自己回家的路。……而我除了喊累之外,就是不能控制地大哭和想自杀……”(--来生再见--

 

写朋友遗留给她的生命中最爱的饰物时,她说“对于死亡,经过这些又一些人,倒使我一直在学习,学习人生如幻的真理……”(--遗爱--

 

我想按照中国人的迷信说,三毛该是那种命硬克夫的人,她的生命中经历了太多与至爱的生离死别,她德国籍的未婚夫在两人决定携手未来的当夜就因心脏病猝死,那盒印了两人联名的名片,至今无人领取……

为了走出悲痛,她重返西班牙,再次邂逅了分离六年的荷西,而这段再续的前缘,却又在六年后成了生死两茫茫……

有时候想,以三毛的魅力,追求她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的吧,《闹学记》里她不是遇见了一位一生想做作家、想去撒哈拉沙漠的大胡子希腊学者吗?(--星石--)

然而,死别时的碎心又碎心,三毛还敢再承当吗?

 

她的文字很轻盈很单纯,但是她的内心却是沉重而纠结的,如果通读了她的全集,你会明白1991年她的死不是因为病痛偶然产生的放弃,而是完成了一个她拖欠了很久的心愿,爱她的父母和朋友不愿承认她是自杀的,他们说自杀抹杀了这个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但是,为什么在她的文字里我却总能感觉到死亡对她不是悲观的厌世,而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和浪漫的相约呢?

 

--“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得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倾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