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败犬”剩女的结婚幻想

(2009-06-11 11:25:45)
标签:

败犬

剩女

情感

分类: 多情善感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网上经常能看到一个词“剩女”,了解后才发现原来说的就是我,每每看到关于剩女的文章总是带着落寞的色彩,心里会有隐隐的不平,然后开始追问自己,我是这样的吗?

 

知道“败犬”一词,却是因为一部台湾的偶像剧《败犬女王》,虽然没有看过那部片子,却明白了这种说法源自日本女作家酒井顺子的散文集《败犬的远吠》,指的是那些年过三十的未婚女性,无论事业上多有成就、在职场上多么叱咤风云,只要未婚就是人生战场上的一只败犬。天啊······够狠。

 

 

其实,这一生走到目前为止,也有过数次结婚的机会,但是数次又都被自己给错过了,第一次有人和我提到结婚是在我18岁的时候,我的初恋男友是我的同学,一次在我们的闲谈中,他说到“等以后我们结婚了,我会······”

我当时就打断他“你刚才说什么?”

他说“我们结婚啊?”

“你现在就想过以后要和我结婚?”

他说“那当然,我们当然要结婚”。

六年后,我们分手了,那时候,我太年轻,不懂得感情中不是时刻都有激情的,我无法忍受彼此熟悉后的平淡。现在,他是我要好的朋友。

 

 

和之后的男朋友相处了两年,有一天他提出要去南方学习后期制作,已经联系好了当时国内最好的剪辑师做他的老师,他说:他妈妈讲如果他要去学习,必须得经过我的同意,毕竟这一走也是两年的时间,不然就先把证领了,也算对我负责。他一再表示如果我实在不同意他去,他也可以放弃。

我知道这个决定关系到他未来的人生,我想了两天,然后对他说“你去学习吧,这是你的梦想,如果我为了自己的感情不让你去,也许有一天你会后悔,我不想你是因为我而有人生的遗憾,至于结婚,不必在乎一时”。

他走了,两年后,他回来了,我们顺理成章地又谈到了结婚,但是,两年分隔两地的生活,却让感情发生了一些无法预料的变化,半年后,我们终于还是分手了。

 

 

一年前,和相识十余年的他也分开了,当时,他说他需要新的生活空间,他对人生有很多的困惑,他需要整理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搬走了。

其实,和他在一起的十年间里,他也多次地和我提到过结婚,开始的时候,我会因为他小我六岁的年龄,而觉得不踏实,总希望等到他的事业比较成熟的时候再说,因此,每每他说“我们结婚吧?”我总是觉得好像戏言,一句“以后再说”就将两人的关系拖过了十年。

 

 

最后一次他重提结婚,是在我们分手前的半年,那时候他已经在新的公司做到了重要的职位,一切似乎正是时候,我也终于答应了他,却因为当时盛传07年是寡妇年,又将时间拖延了过去。

那会儿,无论是和他父母、我父母还是和朋友们吃饭,他都会拉着我的手很郑重地宣布“明年我们打算结婚了······”父母们听了,都踏实地顺了口气,“好,结婚就好”。朋友们则高兴地说“就等着吃酒呢”,甚至还用手机拍下了他的承诺,说这是证据,等到婚礼的时候,播放给大家看······

可是,08年的元旦,我们还是分手了,在我终于想结婚的时候,我又一次地和结婚的缘分擦肩而过。

 

 

细想一下,我和结婚有仇吗?为什么在适合结婚的年纪一次次地放弃机会,等到成了剩女、败犬才开始审问自己,为什么以前要逃避结婚?我到底怕什么?

 

 

不可否认,在我的内心里曾经对婚姻有一个童话情节,认为结婚不是来自父母的催促,不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够久才决定的,而是因为两个人真的有心想彼此共度一生。

我曾经对一个女朋友说:我希望我爱的他,能够跟我浪漫的求婚,让我知道他是因为爱我,才用婚姻给我一个一生的幸福保证。朋友当时也说,对,我们要等到男人求婚才嫁。

 

后来朋友结婚了,我问她:他跟你求婚了吗?朋友笑笑说:现实点吧,结婚就是两个人一起搭帮过日子,别来那些没用的了。

我第一次知道,我大概是《西雅图未眠人》看多了,那个时候对结婚真的是没有概念,总觉得时候到了,就自然会走到那步了吧。

 

 

05年,父母搬新家的时候,母亲的同学送了很多的贺礼,母亲说:朋友们送礼的时候都说,你家的闺女也不结婚,我们一直都等着送份子钱呢,结果总也送不出去,不如先送给你们乔迁吧。

那时候,母亲提起我结婚的事情经常会说,她同学们的孩子都结婚了,就剩我没结;后来,同学们的孩子都有孩子了,满月酒也都请了个遍,我还没结;现在连人家的孩子都上小学了,我还在连剩带败呢,父母也渐渐地不再问我了。

 

我是家里的独女,每到周末父母最盼的就是我能回家吃他们做的饭,今年春节落单的我在父母家待了好几天,有天和父亲聊的正高兴,就开心地说:我今年表现好吧,在家陪了你们这么多天,哪知父亲却说:我们宁可你有自己的小家,没时间回家才好呢。

转身我进了厨房,搂着正在做饭的母亲肩膀问:我在家待了好几天你高兴吗?母亲叹了口气说,如果你有自己的家,不回来我更高兴。

。。。。。。

 

 

前几年同学聚会,有个女生三十大几了还没有男朋友,大家关心起来,她就自嘲地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到了这个年龄还没结婚,不找农民,就只能找个老外了。

她姐姐在美国曾经给她介绍过一个独在美国的大龄男青年,她说那个男人问过她的年龄后,就直接说:我有美国绿卡,说实话如果要找个国内女孩,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能排成队,干嘛要找个三十多没姿色的呢?我们惊问:他就这么说的?同学点着头说:原话。

 

后来同学去了美国看姐姐,回来后打电话说要见见我,一见面她就打开钱包取出一张照片给我看,看到照片我眼睛都瞪直了,搂着她的是一个金发碧眼,有着修·格兰特般迷人微笑的超级帅哥,她甜甜地笑着说:“我男朋友。”

她说一到美国,她姐姐就安排她相亲,这个帅哥是她见的第一个人,见面后她姐姐就问她:行不行,不行明天接着安排。她说:不用了,就是他。前几天,听其他同学说他们漂亮的混血娃娃已经出生了,我觉得她才是真正的“败犬女王”,完全应了她说过的话:不找农民,就只能找个老外了。

 

 

大女未婚,最离奇的经验是有次参加朋友邀请的一个活动,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个留着板寸,瘦削的脸上有着几分男子般硬气的女人,大家聊熟了以后,她看着我问“你多大?”

我说“三十好几?”

她又问“结婚了吗?”

我说“没”

她接着问出了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问题“你是同性恋吗?”

我忙着否认“不是,我有男友”

瞬间脑海里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难道她是······想到的时候,我下意识地已经问出了这个疑问“你是不是?···”

她笑着打断我“我也不是,我也有男友”,我们都笑了。

原来,大龄不嫁还会被人怀疑性的取向。

 

 

害怕结婚也许还有另一个隐藏的原因,来自于我对婚礼的恐惧,我总觉得婚礼上新郎、新娘是朋友们的开心玩具,无如论遇到多么尴尬的场面,都要面带笑容像傀儡一样地配合表演,我抗拒着这种情结。

 

后来,看了娱乐新闻,才知道原来梁朝伟也曾经很抗拒婚礼,他也认为婚礼好像是做场秀给别人看一样,但是,当他经过了自己在不丹的大婚,他说朋友的真情让他很感动,原来婚礼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还有个朋友,和老公在两人的家乡和北京一共办了三场婚礼,我同情地问她“烦死了吧?”她笑了,说“没有,我觉得上瘾了,没办够,穿着婚纱的感觉特别好。”

。。。。。。

 

 

从来都穿休闲装的我,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穿着婚纱和礼服的样子,我没有婚纱情结,我理想的着装准备,是像三毛写的《结婚记》那样:

“一件淡蓝色的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

虽然我没有她的洒脱,但是我向往她能享受的那份怡然。

 

 

前一阵看了一本书《被劫持的私生活》,书里有几个数据让我对剩女的未来看到了希望,前苏联的学者拉里科夫做了个名字叫《仅仅靠爱情?》的报告,他的发现是:

在接受调查的15000人中,因为爱情而结婚的人100%不幸福(当然也有例外,当两个都有着相同单纯状态的人,会在对方的爱里找到自己);

因为利益而结婚的,70%不幸福;

而那些很低调的人,因为别人结婚才结婚的,觉得幸福的比例是45%

 

第二天,我笑着告诉我的剩女同事,原来我们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一类,也许是我笑的太得意,同事一直用眼神向我指示身边还坐着为爱情而结婚的老板,不过依我看他们的爱情走到这一步,已经或多或少的转化成了部分利益,所以他至少还拥有30%的幸福概率。

 

 

经常会有人问我:我是不是不婚主义者?是不是想用不婚标榜一种个性?我说:都不是,我这辈子一定要结婚,哪怕离婚也要结婚。

 

前几天接到他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问“为什么以前跟你说结婚,你老不答应?”

我说“那时候,你太年轻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认真的。”

他说“我每次都是认真的。”

我说“可是后来我答应了,不是也没有走到一起吗?”

他说“如果我们早结婚了,一切也许就不一样了。”

我不知道一切是不是会不一样,但是,我知道我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心理准备,下次当结婚的机会再敲门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上个月,公司的一个同事结婚了,在同事聚餐的酒桌上,大家最后问到“下一个该谁结婚了?”无数双眼睛溜溜地绕过我,我干脆埋头大吃,结果还是有人提到了我“千万别跟她一样,她是个异类的,不想结婚的。”

。。。。。。

我冤枉啊!

我暗暗地给自己下了一个目标,让剩女、败犬见鬼去吧,有机会我一定要闪婚给你们看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