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2011-06-18 15:27:56)
标签:
教育 |
1. “孩子,你真棒!” 2. “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行!” 3. “别怕,你比我当时强多了!” 4. “你会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1.发自内心地予以夸奖 2.在众人面前赞扬孩子 3.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 经常对孩子赞扬、鼓励,尤其是当着别人的面赞扬孩子,能使孩子产生成功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做事的信心。 在别人面前赏识自己的孩子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赏识孩子的态度必须是认真和真诚的。不能因为炫耀自己或者敷衍别人而故意吹嘘,夸大孩子的优点。 二是必须有根有据。要根据孩子的平时表现来赏识孩子,不能因为赏识而赏识,凭空捏造事实,让孩子感觉你在作假。 三是要适可而止。不要说起来没完,让孩子感觉不自在。要知道,赏识的话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说得多了反而无益
1.批评孩子一定要艺术第一,正面引导。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第二,尊重人格。 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父亲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第三,避免当众批评。 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前面提到的那位父亲采取单独批评的方式,是极可取的。 第四,看准时机。 孩子一旦有错,通常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爸爸回来见!”这种策略是一种失误。你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对那错事也许就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父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第五,相互配合。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第六,肯定与批评话语的比例不低于5∶1。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越多,孩子的智力、应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就越强,父母对孩子负面关注多,正面关注少,会引发孩子抑郁和敌意的情绪。所以如果批评过多,肯定过少,孩子就会像缺少阳光和营养的秧苗一样,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七,要勇于自我批评和承担责任。 父母敢于自我批评或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可以用行动证明给孩子看——认错,不是无能和耻辱,不会给自己带来难堪。承担责任,是真正自信的表现,可以给别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赢得更多的尊重。 2.批评孩子是项“五个一”工程 第一,问一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孩子,更容易犯错误。作为父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要先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呢?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极其敏感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第二,放一放。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选一选。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如放学后单独与孩子谈谈,在与孩子一块回家的路上聊聊,打电话与孩子说说等。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训斥指责,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四,导一导。 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老师一样,耐心地启发、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己弄清错误所在,自愿表示在今后如何改正,不再重犯。这样,比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容易使孩子接受,也更能提高孩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第五,激一激。 父母和孩子谈话时,有时可用“激将法”,用言辞激励孩子努力进取。独生子女普遍缺少竞争压力,作为父母,要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去接受挑战,使其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要就事论事,适可而止
1.不要总是帮别人说话 2.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再开口 要使双方能有良好的沟通,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心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说好每一句话。简单点说,站在对方的角度,就是要学会进入人的内心,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这样交谈才能流畅、愉快和有效。 3.“无论何时,我们都是值得你信赖的朋友!”
1 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2.教孩子学会预习学习本身是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的。预习是头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几个环节的正常连接,难以运转了。 怎样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尽量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告诉孩子预习方式不要过于简约。第三,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第四,坚持对孩子的预习作定时检查。 3.让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主动学习,就是把老师看成传递知识火炬的人,要努力把火炬放进自己心里,让火焰照亮整个天空。主动学习,就是上课专心听讲,力求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第一,帮助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不喜欢某位老师讲的课时,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老师水平各不相同,但都是带给你知识、来帮助你的人。老师都希望学生好,都很尽力,他们每天都在为你付出。这样说,可以改变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让孩子愿意听课。 第二,不要跟在老师后面走。 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学习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觉得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就应该提前预习;如果觉得老师讲得太慢,缺乏吸引力,就应该主动思考得更深。这样能帮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更大的收获。 第三,训练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较好的途径是由孩子来整理学过的知识,这是长时间思考的过程,既能让注意力集中,又能增强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让孩子给父母讲课。 当孩子对老师的授课水平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试着给父母讲同样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体会到传授知识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增加对老师的理解,明白老师讲课是一种非常大的付出,从而愿意专心听讲。 第五,要求孩子尊重他人的劳动。 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讲课是一种劳动,任何劳动都应该受到尊重。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就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仅仅从礼貌的角度上,也不好意思上课搞小动作。 第六,给孩子算一笔账。 父母可以给孩子算一笔账:如果不认真听课,受到损失的是谁?为了弥补课上的损失,要在课外多付出多少努力?上课搞一点小动作,玩得也不痛快,却要失去课外的娱乐时间,这划算吗?孩子想明白了,就会愿意专心听课。
1.要经常锻炼身体 2.热心参加家务劳动 3.教孩子勇敢面对挫折 4.大家都要爱整洁、讲卫生 第一,允许孩子把屋子弄乱,但得要求孩子自己把屋子整理好。 第二,要求孩子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 第三,适当地帮助孩子是必要的。 第四,重要的是指导和监督。
家长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释放,使孩子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 第二,给孩子安排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第三,积极鼓励孩子。 第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第五,教孩子思维不要绝对化。 第六,教育孩子平时广交朋友。 若孩子能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帮助他理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就会转化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各人所经历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快乐,都能给人以启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