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考古学史读书笔记3

(2009-05-04 14:19:10)
标签:

考古学

武亿

封泥

彝器

吴大征

中国

杂谈

金石原文录

          顾炎武《求古录》

          陈奕禧《金石遗文录》

          吴玉搢《金石存》

          王昶《金石萃编》

          阮元《山左金石志》

              《两浙金石志》

          武亿《偃师金世遗文记》

          阮福《滇南古金石录》

          吴兰修《南汉金石志》

          刘喜海《金石苑》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马邦玉《汉碑录文》

          赵绍祖《金石文钞》

          黄本骥《古志石华》

金石文字题跋考证

                朱彝尊《曝书亭金石跋》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武亿《金石之跋》

                赵绍祖《古墨斋金石跋》

                韩崇《宝铁斋金石文跋尾》

                洪颐煊《平津读碑记》

                严可均《铁桥金石跋》

顾亭林《石经考》

万斯同《汉魏石经考》《唐宋石经考》

钱大昕《唐石经考异》

翁方纲《汉石经残字考》

孙星衍《魏三体石经考》

王朝渠《唐石经考证》

桂馥《历代石经略》

陈雪峰《汉熹平石经残字》

任兆麟《石鼓文集释》

汪士鋐《瘗鹤铭考》

翁大年《古兵符考略残稿》

林侗《唐昭陵石迹考》

罗士琳《周无考鼎铭致》

杨荣懿《景教碑文纪事考证》

储可宝《元魏萦阳郑文公摩崖碑跋》

盛昱《阙特勤碑跋》

孙贻让《宋政和礼器文字考》

货币玺印封泥

            梁诗正等《钱录》

            朱枫《古金待问录》

            初尚龄《吉金所见录》

            马昂《货布文字考》

            张端木《钱录》

            冯云鹏、冯云鹓《古今钱谱》

            翁树培《古泉汇考》

            戴熙《古泉从话》

            刘喜海《嘉荫簃论泉绝句》

        蒋溥等《金薤留珍》

        马衡编《毓庆宫藏汉铜印》

        胡琨《泥封印古录》

        吴骞《论印绝句》

        陈澧《摹印述》

        《避暑山庄藏汉铜印》

        《清仪阁古印偶存》张廷济

        《清仪阁古印考释》徐同柏

        《汉印偶存》姚觐元

        《集古官印考》瞿中溶

        《双虞壶斋印存》吴式芬

砖瓦

    毕沅《秦汉瓦当图》

    程敦《秦汉瓦当文字》

    朱枫《秦汉瓦当图记》

金石文字研究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吴荣光《筠清馆金文》

            吴式芬《捃古录金文》

            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徐同柏《丛古堂款识学》

            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

同治光绪以后

古器物图录学

            吴云《两罍轩彝器图释》

            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

            端方《陶斋吉金录》

            吴大徴《古玉图考》

            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释》

            吴大徴《权衡度量实验考》

碑石

    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

    杨守敬《望堂金石初隽》

    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文字七种》

    丁产臣《梅花草庵石刻钩本》

金石目

      王懿荣《汉石存目》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辽金石存目》

      黄本骥《元碑存目》

    王煒《山左金石记》

    李遇孙《括苍金石志》

    孙贻让校补《车瓯金石志》

    陆心源《吴兴金石记》

金石全文录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端方《陶斋藏石记》

          傅云龙《日本金石志》

          李文田《和林金石录》

          魏锡曾《绩语堂碑录》

货币玺印封泥砖瓦

                李佐贤《古泉汇》

                鲍康、李佐贤《续泉汇》

                陈其镳《蒙古西域诸国钱谱》

            刘燕庭《长安获古编》

            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

            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

            吴大徴《十六金符斋印存》

            高庆龄《齐鲁古印捃》

            郭申堂《续齐鲁古印捃》

            端方《陶斋藏印》

            吴云《二百兰亭摘古铜印存》

            李佐贤《得壶山房印寄》

            王石经《古印偶存》

            吴大徴《周秦两汉名人印考》

            刘鹗《铁云藏封泥》

        陈介祺《簠斋藏陶》

        吴大徴《愙斋藏瓦录》

        陆心源《千甓亭砖录》《千甓亭砖续录》

        端方《陶斋藏砖记》         

        刘鹗《铁云藏陶》

金石史 金石研究之技术方法

                         李遇孙《金石学录》

                         陆心源《金石学录补》

                         褚德彝《金石学补续补》

                         叶铭《金石书目》

                         凌霞《癖好堂收藏金石书目》

                 陈介祺《簠斋传古别录》

                       《陈簠斋笔记》

金石文字研究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

            吴大徴《愙斋集古录》

            盛昱《郁华阁金文》

            朱善旂《敬吾心室彝器款识》

美术考古

        《秘殿珠林》

        《石渠宝笈》

        《续编》

        《三编》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

        高士奇《江村消夏录》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

        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

        吴江迮朗《湖中画船录》

        乾泰华《玉雨堂书画记》

        张庚《图画精意识》

        钱杜《松壶画忆》

瓷器

    《南窑笔记》

    《古今诸窑》梁同书

    《陶说》朱琰

    《景德镇陶录》蓝浦

    《饮流斋说瓷》许之衡

    《陶雅》寂园叟

古遗址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

      杨宾《柳边纪略》

      朱书《游历记存》

      刘锡信《潞城考古录》

      黄易《嵩洛访碑日记》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西域水道记》

      王树  《新疆访古录》

孔尚任《享金簿》

谢堃《金玉琐碎》

徐康《前尘梦影录》

叶昌炽《语石》

 

清末考古学三大发现

甲骨文

流沙堕简

敦煌莫高窟古本写经

 

清末中国外方考古

  拉特鲁夫W.Radlov

  包他宁G.N.Potanin

  亚丁芝夫N.Yadrintyev

  科兹洛夫Koglov

  克里门茨

芬兰

    赫凯尔Heikel

    波兹尼亚夫A.Pogneyev

匈牙利

      罗科齐L.de.Locgy

英国

    斯坦因

瑞典人

      斯文-赫定

法国

    博南C.E.Bonin

    伯希和

    沙畹E.Chavannes

    色伽兰V.Segalen

    桑志华E.Licent

日本

    鸟居龙藏

    八木奘三郎

    滨田耕作

    田中正太郎

    森丑之助

    大谷光瑞

    橘瑞超

    野村荣三郎

    吉川小一郎

    伊东忠太

    关野贞

    足立喜六

德国

    格威维戴尔Grunwedel

    胡斯Huth

    勒科克Lecoq

 

有清一代的考古学较明代是发展了许多,尤其是乾嘉以来。那些朴学大师们大力提倡考据学,加上皇室收藏丰富,网罗许多的金石学家、美术鉴定家到宫廷内担任鉴定与图录、目录的编纂工作,这样也更促使考古学的发展。像黄易、徐松、毕沅等人,在金石学的基础上更扩大到田野调查,就是古器物的收藏,也较以前范围更广泛一些。在三代、汉的铜器的基础上,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用具的收集。

 

同治光绪以来的考古学,除掉承袭乾嘉学派的学术方法外,更向前发展一步,如货币学有了新认识,不再上溯到神农、黄帝,镜鉴、砖瓦等杂器物收藏得更为丰富。古文字也能应用声韵学假借互用、双声叠韵的通用而加以解释。同时西方考古学方法输入中国,也影响了各样图录的制出、古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认识了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的重要,因而有下一阶段民国时期考古学的发生与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