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中政治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案例教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24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唐琳:公关案例教学浅尝

(2009-05-08 18:34:05)
标签:

案例教学

公共关系

公关

孟唐琳

东京

教育

分类: 案例理论

公关案例教学浅尝

 

摘要: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用型社会科学和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决定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案例进行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和典型示范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深化理论学习,还能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案例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创意,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方法体会

作者简介:孟唐琳(1975——),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市工业贸易学校教师

 

 

 

通讯地址:平顶山市矿工路中段平顶山市工业贸易学校

邮编:467000

电话:0375—7721699   13503757291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用型社会科学和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以其指导人们如何去做的鲜明目的,决定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它将实践中的经验归纳总结,又将这些经验直接应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中大量采用源于实践的案例进行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和典型示范的功能和特点。架起一座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不仅能深化理论学习,最终还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案例教学尽管在现代社会学科教学中能显其奇效,然而要真正达此功效,又并非是案例的简单罗列和随意拼凑,必须发挥案例教学的生动直观性融入于课堂理论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又真正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于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透彻理解理论知识。

对于初学者来说,真正认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就是一个不小的难关,为了消除学生头脑故有的对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误解,以及正确认识这一概念,我引用了一个案例: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秘书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客商中有一位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经常请她购买来往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坐在左窗口边。经理问小姐其中有什么缘故,秘书小姐笑着回答道:‘您去大阪时,富士山在你右边;返回东京时,山又到了您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日本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我替您买了不同位置的车票。’就是这桩不起眼的细心事,使这位德国经理大为感动。他想在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想的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作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于是,他决定把同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使学生在被这引人入胜的案例吸引住了的同时,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一概念的真实含义:即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而针对公众开展的传播活动。

为了进一步区分公共关系与宣传、广告、市场营销等相关事物的不同,单凭概念、理论的阐述,学生很难接受。于是,我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马戏团来到镇上,写了一张告示说;马戏团周六将来美丽的小镇,这是在做广告;如果你把这告示贴在大象的背上穿过小镇的大街,这是促销;如果大象从镇长的花园穿过,这是宣传;如果能让镇长为此开心发笑,那就是公共关系。”通过此例,学生已经在轻松一笑时即攻破了这个看起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明白了公共关系与这些概念本质的不同在于它是双向的传播沟通,而非单向的信息传递。

二.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由发挥

学以致用,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的目的的根本所在,把大世界融入小课堂,则是达此目的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把一些公关实务案例发生的背景向学生做一介绍,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尽管有时解决方法略显稚嫩,却很好地带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比如在讲解如何建立良好内部公众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公关情境:“一个公司老板是一个专横跋扈,刚愎自用,疾贤妒能的人,他的手下有三名员工分别是甲、乙、丙,他们对其老板都深感厌恶。于是,甲采取与老板大吵一通,辞职不干了;乙则从此忍气吞声,与老板相安无事;丙则反过来阿谀奉承于老板,并以此获得晋级的机会。”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对策,结果他们不但阐述了对以上三种方案的意见,还别出心裁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有的主张做人应保全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应为求一己之职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格,有的人认为在激烈竞争的今天,谋求一份较为稳定的职业才是当务之急,大丈夫能屈能伸,今天的屈辱换得的是明天的尊严,从这些热烈而不失理智的言辞中我亦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他们已经摆脱了传统思维的圈囿,有着自己独立而不失全面的思考,也由此而感受到一个为师者身上的责任之重。

三.提出正反案例,由学生做对比做出印证

现代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常常不满足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而是希望自己能从正反两方面来印证教师的结论。在课堂上,我曾经拿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北京王府井饭店所推出的“跪式服务”的案例与深圳某合资企业,面对外国老板的无理要求,而出现的“不跪的中国人”孙天帅的事例,这一跪一不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们甚至是在一种激昂与愤慨的情绪中参与到两个案例的讨论中。因此不但理解了何谓礼仪服务,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格和国格,这一课也不失为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运用。

四.现场模拟,寓教于乐

实施现场模拟是另一种更为激活,感染力更强的案例教学方法,整个案例情境的设置,总结与分析全部交给学生,在满足他们跃跃欲试的求新求奇心理状态下,更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一次,在由于一个由于沟通网络而引起沟通障碍的课题讲解时,由五组学生上台演示,其中让第一组同学演示一个“烤火”的动作给第二组看,第二组再把它看到的情境演示给第三组看,依次类推,到最后已传得令人啼笑皆非,轻松归轻松,学生还真的把这一课题牢牢记在了心中。

   五.“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尝试

   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纯理论讲解的机械性和枯燥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身的公关能力,但毕竟多数案例的获取仍是来源于课本,课堂上所做的案例分析与总结不免有“邯郸学步”之嫌,案例教学需要的是开拓、创新。并且由于公共关系起源与美国,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是“公关必言美国”。而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国情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等,所以,作为一种与公众沟通,以期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必须植根于中国的国情。“走出去”“请进来”就是把公共关系教学与社会结合起来,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公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实践应用这一环节,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走出去”,即由学校或教师牵头与社会上在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组织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出校门,走出课堂,参观了解或者亲自参与组织的公共关系调查、策划及实践活动,去接触活生生的公关案例。“请进来”即请社会组织的公关部、公关公司、公关社团里富有经验的人员亲临我们的讲台,给学生来个“经验之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已学过的公共关系理论,去琢磨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种亲临现场、亲临其境的案例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调动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而且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公共关系的作用和效果,取得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公关案例教学中的具体尝试,为使这种教学方法更能行之有效,我对此作了一些经验总结,称其为“双向沟通式”案例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角,轮流举出案例,经过分析、讨论、发言、实践,最后总结提高。在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案例的取舍时,作到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从正反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第二,案例的真正意义不在给学生提供某种行为规范,在在于把学生引入实际发生的场景之中,启发他们思考、评论、参与决策,从而训练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师不用一味地分析案例,对某些案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以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妨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相结合。案例只是大量的公关事例中抽出的个别事例。公共关系环境和案例的各种因素变化无穷,在实际工作中绝对不可能遇到相同的事件,因此,案例的普遍性意义在于反映公共关系总体的规律,有应特别注意各个案例的典型意义,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案例在揭示公共关系活动内在规律方面的有效性。

第四,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巩固案例教学,比如辩论激励、竞赛引导、现场模拟的方法,使学生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较好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案例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创意,增强实际动手能力。以上只是我在公共关系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一点小的尝试和经验积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定会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收获更多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