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哲学漫画:《他敢剪吗?》

标签:
统一体矛盾关系他敢剪吗?绳子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哲学 |
9.1哲学漫画:《他敢剪吗?》
这幅漫画可以用来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因力的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地位的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剪”。
剪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哲理诗词漫画评释》王文奎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分析】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相对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因为剪断绳子的结果: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漫画中人的剪刀如果剪下去,双方就得同归于尽。这表明,对立的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
【教学设计1】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针对漫画“他敢剪吗”设问。
(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人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了什么?甲乙所处的位置与他们的神情说明了什么?
(2)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
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乙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的一方,但他不敢剪。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甲不想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掉下去。
(3)假设乙战胜甲方,夺了剪刀,乙敢剪吗?
思考后回答学生:不敢。矛盾双方地位的相互转换并不否定双方的相互依存。只要矛盾体未解散,那么处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否定不了的。
(4)假设这是4000米的高空(球保持原样),甲敢剪吗?学生再次思考、讨论,得出的答案是:敢。因为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4000米的高空,甲乙已摆脱了万有引力的束缚,失去了共处于原有统一体的条件。
(5)假设甲乙都处于球的一端,绳的一头,那会怎样?
学生回答:大家都完蛋。因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矛盾统一的必要条件,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
【教学设计2】在讲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教材中“他敢剪吗?”的漫画,学生们得出的普遍性结论是“他不敢剪”。此时我发问:“还有其他结论吗?”面对学生费解的神情,我给“漫画”创设两种条件:
(1)漫画中的人离地面很低,且地面有防止人摔伤的物件;
(2)气球飞到一定的高度就会爆炸。又请学生思考:“针对这两种条件,你分别会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顺利地答出“他敢剪”和“他必须剪”。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后续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教学设计3】[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教学设计4】P88有一幅漫画《他敢剪吗?》,我在讲清教材编写者的本意后,调动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思考“什么时候甲敢剪?”此时学生的兴致很高,各抒己见。有的说“甲很快爬到球顶”、有的说“事先用钉子将绳子固定在球顶”、也有的说“出手迅速,将两根绳子都牢牢拿住”……
我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情况一:“假如甲爬到球顶,甲乙两人构成矛盾关系吗?甲站到球顶,是否所有矛盾都解决了?(他的两只脚又构成了矛盾)他的存在不以乙为存在前提了,是否就不需要依存对象了?(甲的两只脚互为前提,互为依存对象)当然甲在往上爬的过程中,没有乙,行吗?”
情况二:“假如事先固定,甲乙两人构成矛盾关系吗?此时哪双方构成了矛盾关系?(甲、乙各自与钉子之间构成了矛盾关系)此时他将面临‘敢不敢剪自己这边的绳子’的问题。”
小结:这里三种矛盾关系相同吗?一个是甲乙两人之间的矛盾(事物之间),一个是乙的两只脚的矛盾(事物内部),一个是甲、乙各自与钉子的关系(事物之间)。
【教学设计5】教材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内容中有一幅漫画《他敢剪吗?》,意在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这一材料分析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之后,思路一转,借题发挥,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不剪行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不剪也是不行的,有了矛盾总要设法解决。这种借题发挥的设问,既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又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内容打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