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抓知了

(2010-08-26 11:04:51)
标签:

抓知了

纪实摄影

乡村影像记录

分类: 浙江丽水莲都

抓知了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还在声声的地叫着夏天。。。”熟悉的歌声唱起,就把记忆带回小时候。在农村的夏天,白天的知了叫声,还有晚上萤火虫和蛙声,都是孩提时代快乐的音符。

  知了,在缙云叫妈妈咿,莲都下陆的地方叫哇哇咿,而莲都大都叫知鸟。莲都很早就有抓知了,吃知了的习惯。在一竹竿上按一个粘粘球,粘粘球现在的农村小店里都有的买,价格一块钱。和伙伴一起,中午最热的时候,延着路边,顺着知了叫的树木,找到知了;悄悄的,迅速一粘,知了的翅膀粘上粘粘球,使劲挣扎,也无济于事。把粘住的知了伸向同伴,同伴抓住,撤下,接着把知了的翅膀撕去,装进袋子里。然后继续。

  人总是很聪明的,为了美味,想尽办法抓知了。在没有粘粘球的时代,30多年前,用竹竿的枝头去粘大量的蜘蛛网,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再滴点水,缠绕在一起蜘蛛丝就变成一个黏黏球。也有人用面筋,将面粉放在纱布袋里在清水中用力揉挤,当清水变成乳白色,纱布剩下的淡黄色物体就是面筋。把面筋往竹竿上一粘,就是黏黏球。在农村物质贫乏的年代,知了对于小孩来说,是很好的零食。把抓来的知了,摘去翅膀,头和尾部,然后抹上一点盐,放在火锨上一烤,香味扑鼻。抓知了,也有用网兜的,也有的小孩穿一件短裤,直接爬到楝树上,用手直接抓的。

   而大量开始吃知了,是在95年96年城市里冷饮摊出现后。知了的美味,很快成为丽水地方的特色菜。知了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很多农村的小孩暑假里整天抓知了,把抓好的知了送到丽水府前菜场,一袋15块,一斤多点。卖了知了,可以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添补新学期的学费。

   城里人吃了知了,还不过瘾,夏天约一帮好友,晚上也到乡下去抓知了,在树下烧起旧轮胎,或者煤油淋过的柴火,还有净明(丽水方言,树干后,中间的树精,农村劈好后用来当火引),产生大量的烟雾。接着用榔头或者柴爿敲击树木;烟熏,然后又受到震动后的知了,就会往火光处飞,发明的人也许是从飞蛾扑火里找到了感觉。知了飞向火,大都翅膀烧焦,边上的人只要在火堆边上捡起,装进袋子,然后装进胃。开车下去的直接把灯往树下照,也有用电瓶灯照;然后也需要敲击树木。抓了知了,丽水城边的树,很少能够幸免,脚部全都遍体鳞伤;有些树就给活活敲死。

  大量的抓捕后,丽水知了明显没有往年多,抓到的也没有往年的大个。现在市场上的知了,很多都是从外地过来。也有人在丽水的论坛上发帖呼吁,叫丽水人嘴下留情,说十年才能化为蝉~~大家还是少吃知了吧。蝉,俗称知了,它的“寿命”,即完成一个世代约为10年至13年。其间,潜伏在地下约10年,在地面上的时间却只有80多天。潜伏在地下时,它被称为“若虫”,以吸吮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命。“若虫”要经过5—6次的“蜕变”,才能羽化为“成虫”,于每年6月底破土而出,爬到树上。每一次“蜕变”,“若虫”都会留下一张蝉壳,它是一种中药材。在短短3个月里,“成虫”要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历程:交配、产卵,然后死去。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抓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赤膊
后一篇:暑假作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