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早上又去了一趟雪山村,往330国道老路,过冷水隧道,拐个大弯,再前行,看到水泥路边左边有一黄泥路往上,上去,路很陡。绕来绕去,到山顶,然后是横腰的一山路,接连下雨,路上全是坑坑洼洼。据村民介绍,这条路是七八年前,村民集资建造的,到现在还欠挖土方的钱,没有付清。
到村口,一个小平地,晒着一帘帘的笋干,边上是发黄的毛竹,拔地而起的半人高的笋,油股股的笋衣,深褐色里透着亮,笋衣头上还挂着几滴露珠。一条小路进去,上次来的满梨树的白花已经换成满树淡绿的圆圆的叶子。在墙弄里转了转,进到上次去过的一老房子,廊堂上没有看到人,返回,在老房子的后面的菜园地里,看到了靠在地磡上休息的王连友老伯,他远远地就认出我来,过去,递上一支烟,王老伯客气说,怎么干当!
上次去的时候,王连友老伯正在自己家的中堂里整理菜头缨,准备做成梅干菜;老房子是个大院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堂,在莲都方言中,叫上间,香火房;缙云叫世间。平时,堆放一些杂物,如风扇,畚箕等。上间后面有的是板壁,有的是泥墙,放一香火桌子。逢年过节,把上间清理出来,把八仙桌子放好,祭拜一下祖先。红白喜事,吃排场,八仙桌子摆开,长辈坐上横头,最里面的那桌子,靠近墙壁。上间边上的房间称为边间。边间边上的走廊,方言称廊堂,缙云那边有称世间边沿,或者阶沿。石臼和石磨放在廊堂的边上,石臼和石磨,大户人家才有;其他人家需要用的时候,都去那边借用。上间正前面是个天井,使得屋内光线充足;在以前,水为财之源,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天井前面就是一大门,大门边上的廊堂,可以靠墙堆放一些柴火。房子边上,有两小门,叫边门;后墙开的小门,为后门。
雪山村大都姓王,祖辈从温州平阳那边过来;秋塘,楼梯尖很多村民的祖辈也是从从温州那边过来。先从温州平阳迁到莲都青林,之后到双黄沈山村,最后到双黄雪山村。从沈山村到雪山村,还有这样一段故事,雪山村原来有户老人家,年纪大了没有晚辈养老送终。有一天,王连友的祖辈到这边来割牛草,看老人家孤苦伶仃,没有人照应,主动帮忙干些活。每次到这边来,都要去看一下老人,一来二去,成了亲人。王连友的祖辈负责起老人的养老,最后送终,老人也把家产全部留给了王连友的祖辈。雪山这边靠山而建,土地多,王连友的祖辈就从沈山迁到这边。经过几代的发展,雪山村,最多的时候,村民人数达到二百多,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出去,留守在家的也就三十多点。
雪山村的民风很淳朴,祖辈对老人的孝顺一直延来。下图中,穿红色毛衣的阿姨,我问起,你年纪轻轻的,怎么留在家里?她说,公公婆婆年纪大,需要人照顾,就留在家里。在聊天的时候,她的小孩满头大汉背着书包回来,雪山村的小孩读书要到双黄小学,回来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接近晚饭时间,在山上干活的陆续回来,背柴的,挑萝卜菜头缨。趁着吃饭前的时间,坐在廊堂边延,聊聊天,抽口旱烟,休息一下。。。







拍摄时间 2010年3月19日下午,多云转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