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记叙的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遭遇玛丽号的强烈撞击,船身被剖开一个大口子,海水汹涌而入,船体逐渐下沉。乘客和船员惊恐万状,你推我搡,局面乱得不可开交。紧急关头,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大家有序撤离。在船员和乘客顺利脱险后,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长岗位,如一尊黑色的雕像,与心爱的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深渊。
这是一篇我非常喜欢的小说。第一次读就被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的精神所感动,被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的悲壮举动所震撼。现实社会中如此坚持信念的人太少了,而当代孩子更是情感极度缺失。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除了想引领学生感悟船长的优秀品质之外,我更希望学生们能通过“与船同沉”这一壮举,体会到船长崇高的精神世界——履行古老的航海规则是因为高度的使命感;与船同沉是用生命捍卫自己执着的信念。这是何等可贵!
试教文本:
当初,对于船长为什么在足够逃生的情况下选择死亡,我也产生过疑问。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对古代航海规则有了了解,也理解了哈尔威行为背后的含义,当我带着对这一行为的理解再读课文时,觉得无论是对文章的感悟,还是对人物的敬佩都提升了一大截。
第一次试课,我把这种航海规则做为补充材料,呈现给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感悟。结果当我问到哈尔威为什么不逃走时,孩子们说这是航海规则,感觉船长就应当且理所当然与船同沉;于是我又去掉资料,改为在课堂上教师做为补充资料口述给学生,由于内容多,又显得赘述费时。
一时间,到底该不该让学生理解到船长的精神世界;有没有这个必要理解成了困扰我的难题。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时间上还是在学生已有经验上都有困难;不理解,我个人总感觉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就缺乏立体,也不够饱满。这成了我个人设置的一个“难点”。几经思考之后,我决定保留我当初的想法,只是改变角度,引导学生从船长对航海事业的热爱来理解:因为热爱航海事业,把自己和船永远的留在大海上,愿意与船共存亡。
执教效果:
三十分钟授课结束,感觉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是本课比较成功的亮点。
首先,教师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为课堂情境的创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要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最是精彩、最丰富。文章首先感动了我,我想把这份感动带给我的学生,语言是最好的传达途径。所以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适时的是用“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照顾弱者,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承担的责任”,“谢谢你用动情的朗读为我们再现了英雄逝去的一幕”……这些语言很好的提升了课堂气氛。教师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其次,恰当借助了多媒体技术。
这是一堂充满悲情色彩的课,只有带学生走进故事,走进灾难,走进船长的内心,才能让学生感动与震撼。所以当我引导学生明白船长与船同沉的含义时,适时配上深沉悲壮的音乐,与学生一起反复诵读船长“如黑色雕像般徐徐沉进大海“的段落,感受船长“船在人在,船毁人亡”的坚毅与决心,体会船长对航海事业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恰到好处的音乐创设情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和文字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共鸣。
回想本课,不足之处甚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预设有余,把握不足。
比如在抓对话理解人物品质的环节,这是本文理解的一个难点,提前我也预设到了,并且想好了处理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再读,然后追问:此时此刻,你在哪里?真正到课堂上,当问题一抛出: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没人回答,我急忙进入我的设计环节。也就是说,等的时间不够长,也许有的孩子已经在思考了。面对文本,孩子都会有初步的感悟,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当需要他们更深层次考量的时候,往往出现暂时的“冷场”。面对孩子的冷场,有的教师焦躁不安,反复催问;有的教师,不急不躁,搭建台阶,有效引领,最终令孩子柳暗花明,恍然大悟。谁都知道,后者才是智者。而我,显然离智者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此外,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