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出句,对句的要领及浅见〗

(2013-09-14 07:29:30)
标签:

对联(句)

即兴创作

文化

教育

杂谈

                〖关于出句,对句的要领及浅见〗

一:出句抛出时应说明征上联(句)或征下联(句)。

例:征上联(句)本句出句应(平声)结尾。征下联(句)本句出句应(仄声)结尾。

因联(句)基本要求是仄起平收。上联(句)最后一字要(仄声)。下联(句)最后一字要(平声)。

二: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例:(出句五字、对句也应五字。出句七字、对句也应七字。出句九字、对句也应九字。以此类推。)

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完整的工对〗

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相对。平仄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对颜色。文言虚词对文言虚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平对仄。仄对平。形成对仗式的对联(句)。

严格要求上下联(句)不能三仄尾及三平尾。这是大忌〖犯孤〗!

四:忌合掌。

例:

上联(句):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句):财源茂盛达三江。

(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合掌就是语义重复。

【此联句流传广泛商家喜用,但对于严格的工对要求还是犯合掌。这里不去争议此联的对错以专业诗坛联对的要求做比喻】

五:联(句)还有几种对法。

例:(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以此类推。。。。。。

六:无情对。

例:〖历史渊源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一个姓叶的先生出联:“鸡冠花未放。”有人对:“狗尾草先生。”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开放,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这就大大地嘲讽了叶先生。
民国初年,重庆一酒家出“三星白兰地”征求下联。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对,但老板总不满意。其时郭沫若年纪尚轻,闻讯赶去,想到四川有一道名菜,正可与酒相对成联,乃对下联“五月黄梅天”。“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
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张之洞作答:“果然一点不相干。”“果”对“树”,乃物名;“一点”对“千寻”,皆量词(古八尺为寻);“干”对“斧”,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上下句极是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后,张之洞出对:“陶然亭。”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工部侍郎李文田却以人名为对:“张之洞。”“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
陆耳山,曾与纪晓岚共同编撰《四库全书》,某日出城访友,归途过四眼井休息饮马,得上句“饮马四眼井”,可就是对不出下句。他日跟纪晓岚提起,纪晓岚说你陆耳山本身便是好对,陆耳山不解,纪晓岚便含笑对出下联:“驮人陆耳山。”两人大笑。
清咸同年间名将陈海鹏解甲归田,于新河养鸭。一次,客人来拜访,他便以鸭招待。于是有好事者为之题联:“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陈海鹏去世,其孙承继祖业,有人续上联为之:“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两副对联皆是无情对。
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得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一时未得下句,适逢主人前来报帐,其食单账目恰成下联“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以前,有位自称厉害的人,出了一句上联“公门桃李争荣日”。一位学者则对“法国荷兰比利时”。一言既出,场下立即哄堂大笑,那位自称厉害的人顿时瞠目结舌,又有些莫名其妙。但转念一想,又明了,会心一笑。从此,两人成了朋友。原来这是对无情对。
纪晓岚小时候上学淘气,不爱听他的私塾石先生上课,就在墙上挖一深洞,养了一只小山雀。一天他悄悄的去喂鸟,让石先生看见了,先生就在墙上写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纪晓岚再去喂鸟时,发现鸟已经死了。心中疑惑时看见墙上的对联,断定是石先生所为,就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到大为恼火,认为纪晓岚辱骂先生,于是执鞭责问纪晓岚。只见纪晓岚从容不迫的解释道:我是按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就有“粗”,有“羽”就有“毛”,有“家”就有“野”,有“禽”就有“兽”,有“砖”就有“石”,有“后”就有“先”,有“死”就有“生”。所以我就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不这样写,请先生改写吧。先生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下联,只好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当然,这里所指的文字游戏不含贬义成分,和字游族相似)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
七:叠字对。(两叠字,三叠字,四叠字)
例:众、森、品、晶、毳、磊、淼、田、矗、等等。。。。。。
(出句有意或无意间出现叠字时对句应用叠字应对。)俗称机关联(句)有意或无意埋伏。
八: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
汉语平仄: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九:标准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
例:

四言联(句)平平仄仄(对)仄仄平平

五言联 (句)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

六言联(句)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联(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言联(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由以上所例举的平仄格式可以看出,四言联(句)加上三言联(句)即:“平平仄仄”加“平平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平”可以得出七言联(句)的平仄格式。

而五言联(句)的平仄则是上例七言联(句)前边去掉“平平”、“仄仄”的结果,同理,九言联(句)的联律实际等于四言联(句)“平平仄仄”加上五言联(句)“平平平仄仄”,得出“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加上“仄仄仄平平”,得出“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余此类推,十言联(句)等于四言联加六言联。

十:对联(句)的评定。

出句:上联(句)本句出句应(仄声)结尾。而且不犯孤。
对句:下联(句)本句对句应(平声)结尾。而且不犯孤。
出句下联(句)征上联(句)则相反。
无论三仄尾或三平尾都不合格。评定的水平与尺度不同,拿工对的尺度去评任何宽对,自对或无情对的结果都不同。在没有正规的出句征对的应对中以汉语的四声确定征对的上联(句)或下联(句)只要参照以上要求就行。
 
祝大家玩得开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祝中秋快乐!
【一】
出句: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德育中华。(福建宁化李进玉)
对句: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品茶茶暖人心。(香港李守镖)
对句:犹龙则龙春龙腾龙兆龙从龙龙镇八闽。(香港李守镖)
【二】
出句:圣贤不曾自诩圣贤,后人何必奉承,醉酒歌笑老庄孔孟。
江西李师伟)
自对:贫贱无需菲薄贫贱,他人岂能评说,逍遥自在三教九流。    (江西李师伟)
对句: 将军呐喊无敌将军,士兵欢呼振臂,醒帅威猛孙宝通山。   (香港李守镖)
注解:
孙:翟长孙
宝:秦叔宝
通:屈突通
山:殷开山
旧唐书秦叔宝列传记载:秦叔宝,徐茂功,屈突通,殷开山,尉迟,敬德,秦叔宝,罗士信,程咬金,翟长孙、秦武通等骁勇无比的猛将,帮李世民打下李唐江山。
【三】
出句:
宏观微观 主观客观 观览悠悠天地 但见阴阳交错 正负并举 中庸过渡 物极必反 自古演绎有定论。
        
李青山

对句:
小河大河 外河内河 河映昭昭日月 江海波涛洶湧 情景交融 只争朝夕 覆水难收 顺应潮流无底渊。
        
(李守镖)
 
【四】
出句征上联(句):
出句:半月山下半边学校半灌水老师教半截子幺爸儿。  
(资州李)
对句:一柱香上一方净土一坐佛陀庇佑一对虔诚母女。  
(李守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