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厦门普陀寺亲子旅游摄影法会 |
分类: 游在中国 |
这是我们在厦门的最后一天,傍晚就要飞回北京了,而前一天因为去泡温泉,全身软酥酥的,晚上回到宾馆把自己往床上一扔就沉沉的进入了梦乡,一觉到第二天天早晨。心想着还有好几个地方都没有去,要是再多留些时日,哪怕只多一天也是好的,不过返程的机票早已订好,还是赶紧起来收拾行李,为这最后的悠闲时光多节约一点时间吧。
7点刚过,孩子们如约醒来,匆忙帮他们洗漱完毕,玲珑一出溜又钻进被窝不肯出来,可是看见有点饿的麦子在吃华夫饼,嚷嚷着也要吃,我在旁边整理行李箱顾不上理她,心想最后一天就随了她吧!
等安先生洗漱完先一起去餐厅吃了早餐,然后回房间继续收拾行李,因为傍晚就要坐飞机回家,所以最晚中午前就得退房,而今天一天准备要去的地方比较多,计划着中午就不想再因为退房的问题来回折腾,于是下楼时直接去前台退房,顺便把行李寄存在酒店服务中心。等着爸爸办理手续的时候,麦子无聊的看着酒店大堂里的指示牌……
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第一站是南普陀寺。打车过去十几分钟就到了它的西山门,山门上方是赵朴初题写的“鹭岛名山”,两侧是明学家虞愚题写的对联“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听见旁边一队旅行团的导游在给游客讲解,讲到这扇红山门和上面的门钉,很多游客都上去摸,可能身处帝都,从小见多了故宫、天坛里那些朱漆大门上的金色门钉,所以对此没什么感觉,倒是门钉上方的那个法轮和莲花的浮雕更吸引我。尤其是那个法轮的雕工精细,手感圆润,比例协调,非常漂亮。
随着越聚越多的人流往里走,7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汉白玉七佛塔,象征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另有两座11层高的万寿塔,塔间便是放生池,始建于清光绪30年,池壁上镶嵌着“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刻牌。来前听来过的朋友说这里养着几只特别大的龟,值得一看,可是一来人多,天气热,放生池周围没有阴凉,担心孩子热到,二来上下都是台阶,带着玲珑推着小车搬上搬下的很不方便,只好放弃,让安先生带麦子去放生池看了看,不过据他们回来所说,只看见几只小龟和鲤鱼。
塔前是新造的荷花池,周围种着许多高大的菩提树、木棉树和柏树,天王殿就隐藏在这一片美景之后。
安先生回来说门票不收钱,而且还免费每人送一支香,这在现在的名山大寺中真的难得一见,一下就让我心生敬畏。虽然我谈不上是什么佛教徒,但是既然来到此地,烧上一枝香,给家人求个平安还是有必要的
南普陀寺居于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不知道南普陀的香火是一直这样旺盛,还是因为刚好正赶上一个什么水陆法会,进香的人非常多,除了我这样的普通游客和本地人外,也不乏一些虔诚的教徒不远万里专程而来,从寺外到寺内到处都是人。
一眼看去那些真正的香客们很是虔诚,很多人都拿着贡品、提着点心盒、挑着莲花灯前来,扶栏上摆的这些花盆就是香客们敬献的。
大殿前都是台阶,推着小推车上下不方便,所以和安先生分工合作,我先带麦子上去参观,下来后他再去,不过玲珑也嚷嚷着要去看看
穿着黄色僧衣的老和尚坐在长廊里休息,淡然地看着匆匆来往的游客。
麦子躲在高台阶下面和妹妹藏猫猫……
麦子发现金属的扶手是中空的,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
爷俩一上一下站在扶手的两端,对着空扶手喊话,玩起声音的传递。
带着孩子们,尤其是有玲珑,根本无法好好的参拜神佛,只得心存虔诚,默念阿弥陀佛,脚下却不敢多做停留,由前及后,从人群的缝隙中快速穿过,一直来到寺后的山脚下。
可能是天气热,人又多,每当这时玲珑就特爱犯困,有点焦躁,于是一边安慰着她一边在禅堂的拐角找到一处僻静之所哄玲珑吃奶睡觉,3、5分钟就安静了下来。难得来一次,不想就这样出去,而安先生却不想再往回走,于是他留下来看着玲珑,我带着麦子去爬山。
山上古树苍天,巨石重叠,石间不乏题字留诗……
很多巨石的缝隙之下都立着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在北京周边的山里也见过,婆婆告诉我,这是一种祈福的方式,据说尤其是有腰腿疼毛病的人,烧支香,在巨石下立上一根小木棍,只要木棍不倒,一直立在那,腰腿疼就能逐渐转好,不知道南方是不是一个说法?
爬上巨石俯瞰厦门,虽然巨石从下往上看很大,但是站在上面就觉得空间狭窄了,基本两三个人就觉得很挤,所以大部分人都很自觉的排队轮流上去,巨石一侧与山相依,就是我们上来那一面,左右两边被其它山石挡住,最后一面几乎是悬空,直上直下少说十几米高,摔下去不死也残,而巨石不溜秋的,站在上面往下看还真的让人有点怕怕……
一路向上,随着山势的增高,游客逐渐减少,来到一个叫“兜率陀院”的院落,依山而建,院落外旁边的山体似乎为一整块巨石,感觉至少十几米高,让我惊讶的不由得张大嘴巴。
麦子手脚麻利,转眼就跑到高处,抬头往上看,不知山顶在何处,就我们的体力虽然爬上去不成问题,可是下来后就休想再去别的地方了,何况又一次丢下安先生看孩子,自己带麦子来爬山,多少还是于心不忍,于是赶紧叫住麦子。
进兜率陀院里溜达一圈,看不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一群老人悠哉的在院子里喝茶聊天,麦子在山石上爬上爬下玩了几分钟,出门就直接下山了。
爬山前说好上山我背包,下山麦子背包,说的时候其实是当玩笑说的,想看看麦子的反应,麦子一口答应。不过真的下山时,刚才一路顶着太阳往上爬,出了一身汗,也的确有点累,所以心疼麦子也就没提背书包的事,没想到麦子还记着这事,说什么都要自己背包,还真有点男子汉的气势,既然孩子很认真,我也不想让他觉得承诺可以任意打破,很痛快的就把书包就递给了他,结果下山路上,几位从身边经过的老婆婆说,“嘿,这小伙子真能干!……真当妈的,让孩子背着书包,自己到什么也不拿……”我这叫一汗呀,运了运气,心想爱管闲事的人真不少,不过擦肩而过,也没必要和她们多解释,随她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下山都是石阶,还算好走,但是有些陡,担心麦子会摔倒,让他和我拉着手,可是小家伙哪里肯听,觉得自己长大了,根本不等我,一路小跑跑到山脚,然后回头张望,做个望远镜的手势逗我……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了弘一法师的介绍后,我只有倒吸凉气了。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是位得道高僧,更是一位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喜剧、文学于一身,“二十文章惊海内”,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的现代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还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更没想到的是那首世人耳熟能详的《送别》竟然出自弘一法师之手。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落体写生的教师,画家丰子恺就是他的学生。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们是从佛学院这边的大门出的南普陀,正要出门前看到从小门往这边走来一位小师傅,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金色的僧衣看上明晃晃的,小师傅鼻直口阔,一脸正气,昂首阔步,衣阙飘飘,真的是带了三分佛相。
看时间已然11点过半,还要赶去厦大门口排队,因为不是周末所以会限制时间和人数,错过了可能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来,所以不敢再多做停留,从东山门出来直奔厦大门口,没想到那里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下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