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征文爱的教育挫折保护欲成长 |
分类: 育儿早教 |
翻照片时发现最近好像越来越少给麦子拍个人的写真了,几乎不是集体活动照片就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的记录照片。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因为他平日要上幼儿园,在家的时间少;另一方面也是冬天很少外出活动,在家里实在觉得没什么可拍的;第三是因为麦子小朋友现在对我给他拍照这件事更加的不配合,最后加上有了玲珑这个“新玩具”任我摆弄,所以直接导致我把镜头更多的对准了家里那个小不点儿。
看,这是我们秋末时去天坛玩,本想借着秋色正当时,银杏叶黄绿相间,颜色煞是好看时给俩宝拍些写真,结果麦子完全滴不配合呀,不是转头不看镜头,就是直接跑开拒绝拍照,最后只好拿玲珑填满内存卡。回来整理照片,发现麦子的照片只有这么几张,而且还是偷拍的,一张心灵对视都木有,这个拧巴小孩儿呀~~~~~~~(玲珑的就改天再发吧)
**************************************************************************************************
华丽丽滴分割线
**************************************************************************************************
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
麦子的幼儿园12月初组织孩子们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因为离幼儿园不远,而且园内的孩子家都在附近住,所以老师要求由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到自然博物馆门口集合,人到齐后老师让孩子们排队,给家长发接送卡。麦子因为动作快,站的又靠前,加上家长们帮忙组织,所以很快的就和他的好朋友洋洋一前一后,挨着站在队列靠前的位置,其它的小朋友陆续依次跟着排在后面。一般来晚的孩子,家长都会比较自觉的带着孩子站到队伍的尾端,以免打乱已经排好的队形。可就在这时一个后来的小朋友跟着奶奶从人群中挤进来,老人二话不说就要把孙子往麦子前面塞进去。
我当时正帮老师清点孩子人数,领接送卡,虽然看到这一幕,但是也只是直觉这个老人带孩子不太注意细节,不是很讲究礼貌规矩的一个人,不过并没在意,可是麦子不乐意了。因为之前我和洋洋奶奶说好让洋洋和麦子一前一后挨着站,而且两个孩子之间几乎挨到一起,并没有足够的空隙插队,倒是麦子身后的小朋友因为是女生离的距离大,还能站一个人。于是麦子大声的对那孩子的奶奶说:“我们这都排好队了,您让他站我后面吧!”我觉得这话说的一点没有问题,而且他注意到使用了“您”字,应该说还算挺有礼貌的!
麦子是那种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孩子,对于那些想玩他的玩具,却不经过他的同意上来直接拿起来就玩的,他就会觉得对方很没礼貌,即使对方有家长带着,他也会去把玩具抢回来,但是如果对方来征求他的同意,他觉的得到了基本的尊重,那么即使是他心爱的礼物,大多时候也会欣然同意和小朋友分享,即使不愿意时也会和对方好好商量。可是很多大人就是不懂得这一点,他们不明白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常常无视孩子的尊严,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大人反而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厉害,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虽然排队不是玩玩具,但道理也是一样的,孩子同样需要受到尊重,如果那个老人先问一下麦子,可不可以让她的孙子插队进来,我想麦子多半会同意,但是老人偏偏很没有礼貌的把自己孙子强行往队伍里塞,麦子自然不会同意。我看那孩子倒是一副无所谓让站哪都行的样子,可令人奇怪的是他奶奶不知为何依然硬要把孙子塞进麦子前面?我猜测可能是人家不想让孩子挨着女生站?
碰到这种情况一种家长可能会为了顾全大局,息事宁人而主动让自己的孩子往后退让一下;与之相反,还有一种家长看见孩子被往后挤,可能怕孩子吃亏,被挤到,就会直接护住自己的孩子,质问对方怎么硬挤自己的孩子?两种方式都很常见,前者忍耐谦让,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而后者显然对孩子保护过度,但也可以理解;然而我更多的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让孩子往后让还是护着孩子其实都是家长在替孩子做决定,都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等于失去了一次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选择处事方式的机会,同时也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所以,这种时候,我觉得对麦子来说还并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情况时,我都会选择沉默,我想看看他是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的!我在想如果他自己愿意往后让那也很好,都是同班小朋友互相照顾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他坚持不让那也无可厚非,毕竟对方小朋友来晚了,本来就该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重要的是这是他自己的决定,而且面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因为对方有大人的存在,对他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麦子看了我一眼,见我没说话,知道我不会帮他,当然他也并没有寻求我帮助的意思,最近麦子身上那种男子汉威武不能屈的气势越来越明显,就见他仰着头又对那孩子奶奶说:“干什么呀?不是跟您说了吗?我们都排好队了,让他站我后面去!”他说这话时已经有些生气,所以态度不是很好,语气有些急躁,这是后来我和他总结这件事的经过时给他指出来的不足,如果换种语气,以更礼貌的方式和对方讲道理,可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不过这是后话。当时麦子边说边使劲挺直了腰板,侧转过身体,用胳膊抵住那孩子,不让对方加进队伍里。这样一来那位奶奶推了两下孙子,没推进来,就很不高兴地突然说了句:“你怎么这么霸道啊?!”
听到这话的瞬间我有些惊讶,我真的是没有想到老人会因为这点事情而这样说。本来也是排好的队伍,你要孩子加塞儿进来,愿意让的给你让一下无所谓,不愿意让的也很正常不是吗?如果换做是我,我看人家孩子不愿意让位置那就带着孩子换一个位置站,不就是来晚了着急让孩子赶紧站到队伍里别耽误了时间,那么站哪不一样啊,而且首先我也不会带孩子去已经排好的队伍里强行插队!现在都在说要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可是真正的素质不就包含在这些细微末节的行为习惯中吗?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冲上去问问她,到底是谁霸道?你来晚了,硬要加塞儿,没让你加进来就叫霸道,有这样的道理吗?但是我看了看麦子,他虽然一脸忿忿不平,却也只是瞪了老人一眼,半天没说话。
我想也许是我这当妈的因为心疼孩子,过于敏感了,不管对方老人说话是否真的过分,既然麦子没有觉得委屈的表现,那我就不要提醒他这种负面情绪,在问题还没有超过麦子的能力范围前,我还是坚持把问题的决定权交给他自己处理,于是我忍下冲动继续静观其变。
随后老人只好把孙子插进麦子身后的位置,这时麦子回头不知又和老人说了什么,因为人太多,他又是背对我,我没有听清,好像是在说,“你来晚了就应该站在后面,就不能让你站我前面……”之类的话,就听老人略带南方口音再次很不耐烦的说,“哦哟,那你可真是太霸道了!”麦子再回过头时一脸委屈加生气的低着头站在那一动不动。
可能有人会说,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麦子往后退一下,怪你不教孩子谦让!这着实是冤枉了麦妈,我并不是不让孩子学习谦让,而是我觉得谦让也是有界限的,也要看什么事情,谦让也是要讲原则的。当我们告诉自己的孩子排队不能插队加塞儿的时候,就应该把这点作为一个原则适用到任何场合任何人身上,不能说仅仅是我们不能加别人的塞儿,别人就可以随便加我的塞儿。有人可能又会说你应该教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然话是这么说,但这点也要看是对多大的孩子,对于3、4岁的孩子正是他们学习规矩,学习明辨是非的时候,这时若对他们采用一件事两个标准,孩子就会糊涂,容易混淆,不明所以,一次两次之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想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那好,我也不按规矩来,一来二去,规矩也就不成规矩了。这就像孩子学习分享时要先有了物权意识,先分清你的和我的,然后才能学会把我的和你分享。虽然我也觉得孩子性格温顺是件好事,但是这并不等于让孩子没原则的退让。真正的谦让不是被迫的,而是应该建立在孩子懂得是非标准和正确的待人处事的原则的基础上,是心甘情愿的礼让。我前面也说过,如果麦子自己愿意让小朋友插进来当然好,都是同班同学也不必过于计较,但是如果他不愿意让对方插队,坚持认为晚来的人就不应该加塞儿,那也是无可厚非的,我没理由强迫他必须去做这种违背原则和规矩的谦让。
回过头来说麦子因为被小朋友的奶奶如是说,心里自然很委屈,而我虽然心里很生气,可是只要孩子不表示我就尽量不参与,尤其又是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我终究是希望麦子不要被坏心情干扰。不过显然小朋友还没完全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当老师要求一队变两队时,麦子开始执拗起来,既不要上前和洋洋并排拉手,也不要和刚刚插队的小朋友挨着,不明原因的老师有些生气又无奈,丢下一句你自己一个人吧就去照顾其它小朋友了。这时麦子再也忍不住,一声不吭的任由豆大的泪珠噼里啪啦往下掉。麦子是很坚强的孩子,坚强到脚趾盖被掀翻都没哭一声,所以每次当他真的哭出来时,我知道他一定是很痛很痛了,而像这样一声不吭的掉眼泪的更是头一次,看来小家伙自尊心严重受伤。
眼看这种情形我赶紧上前几步,把麦子搂进怀里。心里真的很疼,但是我当时想的是尽快安抚好麦子的情绪,止住他的眼泪,毕竟大冬天本就天寒地冻,又赶上阴天,这么一哭再把脸冻着,而且又是集体活动,因为这件事情破坏了好心情再玩不痛快就不值得了,所以只是搂着麦子轻声安慰他。
不过麦子一哭,我一抱,周围的家长老师自然都看到了,尤其是刚才说他的那位老师吓了一跳,老师可能还以为是因为自己说了麦子那一句呢,赶紧问怎么了?我看了一眼麦子,他正哭的伤心,我只好说:“没大事,受了点小委屈,”然后把事情经过跟老师尽量简单的说了一下,老师听完立刻对那位奶奶说,“您不能那么说孩子呀!?……”虽然老师话不多,毕竟对方是老人又当着这么多家长,所以留了很多面子,但是责备之意任何人也都听的出来。而那孩子的奶奶已经一脸的尴尬,恐怕她实在想象不到原来家长就在旁边,此时她已自知理亏,低头不敢言语,甚至后来小朋友们排队进博物馆时,家长们都簇拥着送到大门口,她却只是远远的看着,不好意思和大家一起送。
而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想责怪对方老人,其实老师若不问,我也不会说,毕竟只是小事情,况且这种自己护犊子却不自知,反而常常责怪别人霸道的人,尤其是老人真的是随处可见,在麦子成长的4年里已经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而我不可能像只老母鸡一样随时随地跟在麦子身边。他需要长大,需要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尤其是学习如何应对这样不讲道理的人,他还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习如何让自己的心更强大,更宽容,所以前面我选择让他自己去决定处事方法,而当他感到受伤时,我只想把他搂在怀里,只想紧紧的抱住他,让他感受到妈妈的温暖,让他知道他的委屈妈妈懂,帮助他能尽快平复下心情。待事情过去之后,当天我又找了一个时机把这件事重新拿出来和麦子讨论总结他哪点做的好哪点做的不足,再遇到类似的这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突然想起3年前我写过一篇《不要让过度的保护欲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最后一段话写道:“我们心疼孩子,不忍心他受伤,但是我们不能替孩子活着,雏鹰终究有长大的一天,终究要离开妈妈,孩子们要靠他们自己的双脚走自己的路,靠他们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在孩子生命最开始的时候就剥夺了他探索世界、创造生活的才能,不要让过度的保护欲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写这篇文章时是因为当时麦子还不到一岁,正在练习爬,每天登高爬低,接着就是学习走,可是奶奶总是担心他摔倒,每次都恨不得把孙子紧紧拽着抱在怀里,总是不由自主地限制了麦子的行动自由,常常让麦子急得哇哇乱叫,所以有感而发。时至今日,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发体会到家长们的保护欲真的是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怕孩子磕碰,更多的往往是在孩子的与人交往中。孩子谦让的担心孩子胆小懦弱,孩子强势的又担心孩子打架惹祸,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被欺负,总之就是没有什么是家长不担心的,家长们恨不得处处替孩子出头露面,解决所有的纷争,把孩子藏在自己丰满的羽翼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不受伤。于是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能陪孩子走多远?我们为孩子披荆斩棘、挡风遮雨,让他们一路走在平稳大道上,可是当有一天我们的臂膀无力再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睿智自己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甚至是那些伤害和挫折?
正是在这种警醒之下,尽管有时候我很担心麦子因为长大而离开我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但同时我又不由自主的在为那天的到来开始做准备,我总是希望他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他所要学习的一切知识,尤其是学习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种学习只靠大人告诉是没办法学明白的,必须要孩子自己面对时,他才能体会什么是勇气,才能学习使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处理不当的时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更有受委屈的时候,但是往往越是这种失败的经历对孩子来说越是一次宝贵的成长体验。当然,我会心疼,会担心,甚至会焦虑,但是我知道我除了能给他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外,一切所谓的帮忙都是多余的,我必须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对孩子真正的保护恰恰就是在他幼年时,教他用最小的伤害去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我才能有一天看到他展翅高飞的样子,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茁壮成长为坚强、勇敢、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