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节后综合症春节生活规律睡眠饮食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心态调整 |
分类: 育儿早教 |
炮竹声声辞旧岁,一年伊始万事新,随着正月十五最后的一声鞭炮划过夜空,这个农历新年就算彻底过完了,大多数爸爸妈妈早已经重新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可是经过一周甚至更长的春节假期后,大家忽然发现不但是大人觉得全身乏力,提不起精神,工作的头两天里工作效率极低,就是孩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节后综合症。
节日期间,亲戚朋友你来我往,宝宝自自然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平时老人不在身边的,乍一回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边,简直是万千宠爱集一身,虽然说应该要求让孩子玩中有度,仍然要坚持平时的生活规律,可话是这么说,但真正又有多少人完全可以做到呢?就是再有原则的父母,绝大多数也会有迫于无奈要向实际情况妥协的时候,免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这一年一次的亲朋大聚会。如果是去别人家至少孩子到了睡觉的时间如果不方便,我可以带孩子先离开,可是这要来了咱们家,一大家子的亲戚,大人孩子分散在各个房间的各个角落,总不好把人家轰走,何况宝宝看见这么热闹也多半都是人来疯。而且这春节长假7天,几乎天天人来人往,加上十五前都算过新年,串门走亲戚的断断续续,于是生活规律被打乱,不按时睡觉,零食水果当饭吃,变得容易情绪化,不受约束,甚至爱生病……这些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节后帮助那些生活节奏被打乱的大宝小宝们重新变得有规律起来,就变得至关重要!
招数一:循序渐进,重新规律作息时间。
问题最多最严重的可能就是睡眠时间的错乱。儿子在奶奶家的时候,因为亲戚多,每天家里都有客人来,所以午睡时间一下拖延到傍晚4、5点才睡,必然直接影响到晚上睡觉时间向后延迟了1-2个小时,等到了姥姥家,因为相对冷清一些,所以情况好转,但是作息时间就变得很不稳定,时早时晚。法定长假最后一天回到我们自己的小家时儿子的作息已经变得毫无规律可言。于是回来的当天就开始了对他的重新规律作息时间的训练。
首先是晚上睡觉时间,因为他已经习惯了11点以后再上床睡觉,真正入眠可能要到快12点了,如果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大脑的发育,但是又不能一撮而就,于是我先提前到10点半准时上床,等他适应了几天后再往前提半小时,但是每次都要提前一小时就开始做准备,收拾玩具、吃奶、换睡衣、洗漱、睡前亲子游戏,时间一到上床熄灯,熄灯后因为儿子不喜欢我给他关灯讲的睡前故事,所以通常会陪儿子聊聊天,唱唱摇篮曲;午休时间的进度要快一些,每两天向前提前1小时上床,把睡前故事放到午睡时间进行,儿子会选一本他喜欢的书给我,然后我和他约定好讲完故事就睡觉。通过一周时间的循序渐进,现在睡眠规律有了很大改观,我相信过再过几天就可以恢复原来的作息时间。
但是关于睡眠问题我也有个困惑: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入睡环境,很多人说要提前把室内光线调暗,可是我一直对此有些疑问,就是昏暗的光线对孩子的视力不会造成影响吗?尤其是对麦子这样精力旺盛的宝宝,如果他不想睡觉的时候,我就算只开一盏地灯,他也会要求看书、画画、玩拼图,我怕对他视力不好,所以一般都是在他玩耍的时间里灯火通明,回房间睡觉的时候就直接熄灯,没有那个过渡时间。
招数二:减少零食,平衡营养膳食,改正饮食习惯。
节日期间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零食与正餐的错位。以前周末休息回公婆家,因为一个月才能见孙子一次,所以爷爷奶奶每次都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于是就把家里的所有好吃的,他们认为孩子爱吃的一股脑都堆到孩子面前,直接导致孩子不但到了正餐时间不想吃饭,甚至有一段时间每次从公婆家回来的当天或第二天麦子准会闹点毛病,直到我和婆婆很严肃的说了这个问题,加上每次的提醒公婆终于开始不再给孩子乱吃东西。可是这过节家里人来人往的,平时都见不到面,大家一看见麦子又都很喜欢,总不好意思人家给点什么,我在旁边总是横加阻拦,加上孩子多,凑热闹,他吃我也吃,所以破坏饮食规律也是难免。
不过好在可能是平时在家灌输的意识还算到位,加上我会提醒婆婆把不能给麦子吃的东西就直接藏起来不让麦子看到,所以也没有过分胡吃乱吃,正餐基本没受太多影响,饮料只能喝露露或椰汁,而且都提前说好量,小朋友也还算有自制力,喝完也不会哭闹着再要。但是因为节日期间肉食比较多,所以节日期间后几天回娘家后就开始给他清肠去火。每天煮些梨水、马蹄水,多吃一些蔬菜,肉食也从猪肉、牛肉为主变成鸡肉、鱼肉为主。并且恢复平时的控制零食种类和数量,所以在饮食上麦子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规律。
招数三:户外锻炼,加强孩子身体素质。
不管是平时还是节日期间,要想孩子身体好,都要坚持户外锻炼。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只要没风的天气就应该带孩子到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孩子跑一跑,跳一跳。冬季坚持户外锻炼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而且因为不断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一方面可以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体温调节中枢能够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适应寒冷的环境,提高御寒能力;另一方面身体里的造血机能随之发生变化,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抵抗疾病的抗体适当增多,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平时多带孩子到户外锻炼玩耍,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加强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从而减少患病的几率。
招数四;平衡心态,面对孩子的无法无天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随着孩子越大就发现越难管教,孩子的想法越来越多,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麦子这么大的小宝宝是非观还比较差,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会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条件,因此当节日期间回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边时,加上众多的姨奶奶、姨姥姥、姑姑、阿姨的……真的是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孩子自己就变得娇惯自己起来,不但变得无法无天,而且还要敏感很多,如果他做错了事只要一批评就哇哇哭,这在以前都是很少出现的。
对麦子教育多数时间我还是比较注意语气和方式的,通常都会采取温和但又不失严肃的语气告诉他这样不对,只有连续警告三次以上才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升级采取何种更为严厉的方式,但是大多数时候麦子很少给我机会“教训升级”。可是春节回来后几乎不能说他,比如吃饭不好好吃,不是想边玩边吃,就是想坐到大人腿上吃,每次我会告诉他:“如果你不饿可以离开餐桌不要吃,如果你要吃饭就坐到自己的位置规规矩矩的吃……”以前发生这样的问题时,说完他多半就坐好了,偶尔有闹的时候但是大人真的板起脸他也会乖乖坐下来,然后像是交换条件一样让我喂他或者要杯饮料或是其他什么;可是节后回来同样一句话刚说完小家伙就哇哇哭起来,然后扎到你腿边要抱抱,越说他就哭的越利害,而且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那种,尤其刚回来的一星期,动不动就嚷嚷着要回奶奶家回姥姥家,因为小心眼里很有数的知道在那妈妈和爸爸都很少说他。每当这个时候我和老公就觉得胸口窝那一股小火苗“嗖嗖”往上窜,可是我很清楚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别跟着孩子情绪化。
因为节日期间孩子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身边一群人围着他转,可是节后那种“万众瞩目”的感觉一下不见了,又回到平时冷清安静的生活里,大点的还要上学、上幼儿园,孩子也有一种失落感,其实也就是一种节后分离焦虑。麦子还好些,因为我是全职妈妈,可以一直继续陪着他,但是他每天都会无数次的说“想爸爸了,想姥姥了,想奶奶了,想爷爷了,想姥爷了……”他会把所有人念叨一遍。而很多父母都工作的孩子可能情况会更严重一些,因为我听到周围很多妈妈都说孩子节后脾气一下都变大了,动不动就哭闹不服管教。其实孩子就是觉得节日期间每个人似乎都很宠爱自己,可是节日后自己的中心地位一下子没了,急于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尤其突然从父母天天陪伴到一天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孩子本来就会觉得委屈,想和爸爸妈妈亲近,可是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还要干家务,然后没怎么亲密却因为一点小事又批评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自然就容易哭闹。每当这时候大人不理解孩子就很容易发脾气,加上工作一天已经很辛苦,回家后孩子再不听话又哭又闹,可是如果大人越是生气动不动发脾气,甚至因为孩子哭闹给上几巴掌,这样只会把事情弄的越糟,让情况陷入恶性循环中。只有理解孩子,保持积极、乐观、信任的态度,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下来,才会对孩子起到安慰作用,这样才有助于缩短孩子的节后分离焦虑。
招数五:多拥抱,多亲密,增进亲子关系!
既然提到孩子的节后分离焦虑问题,就要说说亲子关系!分离焦虑实际上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而性格偏内向、感情偏细腻的孩子,表现得会更明显。所以几乎是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应该开始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例如胎教;孩子出生了,经常给孩子做身体的抚触,这也是家长与孩子在情感上的一种无声交流;还有母乳喂养对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更是非常重要……所有的这一切建立了今时今日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越稳定,孩子的安全感越强,受分离焦虑的影响也就越小,但是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长假节后,爸妈突然要工作不能陪着自己,每天围在身边的一群人也不再出现时,孩子很容易就出现失落、安全感降低,进而产生分离焦虑,所以父母在家时不妨和孩子多拥抱,多亲密一下,不但增进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减轻孩子的节后分离焦虑。
在我家因为我是全职妈妈,每天有大把的时间陪着孩子,自然地我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要比孩子和老公之间的亲子关系更稳定,所以节后麦子虽然整天念叨“我想爸爸了……”甚至有时因为没让他接听爸爸的电话而哭闹,但是真的当他心情不好,觉得委屈的时候即使爸爸在身边他也会找我,寻求我的拥抱,因为对他来说这个拥抱更能带给他安全感。所以为了增进他们父子间的亲子关系,一般晚饭后、节日间我都要求老公陪着麦子,而且要求老公对孩子一定要多些耐心,少一些非原则性的规矩,当孩子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自然地也就不再焦虑,不再动不动哭闹,所以这几天明显就觉得麦子念叨爸爸的次数少了,而且也不像节后回来的头几天那么粘人了。
招数六:心理暗示,帮孩子做好心态调整!
节后,家里的环境一下从嘈杂恢复安静,大人尚且不习惯,对孩子来说更不适应,所以最好是节日结束前两天就开始给孩子打打“预防针”,让孩子知道节日结束后生活要恢复以前一样。
首先饮食上清淡些,给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调整好胃口。节日过后,家中剩余的饮料及糖果应尽快收收起来,不能让孩子们养成每餐喝饮料、没事就吃糖的习惯。其次告别那些不易节制的娱乐活动,比如长时间的看电视。还要减少和孩子玩过度兴奋的游戏,此时可以陪孩子多玩一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读绘本、画画、拼图……对于父母要上班的宝宝要提前告诉他爸爸妈妈不能继续整天陪他的原因,而且可以提前减少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多和抚养人在一起;另外针对要上学、上幼儿园的孩子,就要告诉孩子快开学了,和孩子一起回忆他在幼儿园、在学校里的好朋友以及在那里的快乐生活。
招数七:丰富孩子的生活,平稳走出节日气氛
节日之后,除了要恢复生活规律,增强亲子关系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注意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的精力旺盛,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哭闹,生活无法规律化,就是因为精力没有消散掉,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孩子的养育人要注意尽量让孩子有的玩,还要玩的开心。但是天气寒冷,陪孩子如何玩好是个问题,可以参考《十大方案让宝宝在寒冷冬日依然玩得疯狂》。总之无论是宅在家里还是到户外看风景或者去博物馆学知识、去游乐场撒欢,重点在于家长不要过多干涉孩子,只要负责监督好周围环境的安全即可,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自由的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可以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学会独自面对并解决问题,学习如何社交。同时在尽情游戏的同时,孩子的精力被消散掉,但是精神却得以满足,加上家长督促,自然而然生活就会重新变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