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亲子教育三字经唐诗传统文化学龄前国学经典糟粕育儿 |
分类: 育儿早教 |
随着山东禁止中小学推荐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的消息传出,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一股关于“是否该让孩子从小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学习国学”的讨论。
众所周知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中提倡的仁义理智信更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支撑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斥着贪婪、猜疑、欺骗,此时重新提出弘扬国学,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值得人们好好反思、重新学习一下修身养性、处世为人的真谛。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开始注意中国的孔孟之道,作为中国人我们又怎么能将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再丢掉呢?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文化界名人,在全国政协会上呼吁“建一个幼年古典教育学校”。
1998年,中国青基会开始组织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此后开始,儿童读经的热潮在各地掀起,各种“国学馆”、“读经班”、“私塾”层出不穷,甚至近年来越来越火爆的早教机构中,也不乏一些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办学的一个特色教育。虽然我也认为应该让孩子多学点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国学素养,但是孩子到底该从多大开始学习国学呢?应该如何学起或者说从哪开始学起呢?从怀孕伊始,我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一直处于矛盾之中,直到最近才下定决心,暂时不让儿子再阅读背诵国学相关的任何内容。
理由一:国学经典问题多,不能盲从跟风。
因为表姐曾经开办红黄蓝亲子园,可能是受这方面影响,麦妈没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对早教有了一定的了解,怀孕之后更是对早教非常重视,不但和很多妈妈一样开始大量阅读育儿经,积极进行胎教,甚至已经开始盘算计划孩子出生后如何进行早教了。当时也是受了身边家人朋友的影响,觉得孩子应该从娃娃开始学国学,读《三字经》,忘了谁说的,说从孩子出生每天给他读《三字经》,他会说话了也就会背《三字经》了,刚好买东西时人家的赠品选择里有《三字经(儿童绘本)》,于是当机立断要了一本,后来朋友介绍他家孩子会背《弟子规》,于是买东西时为凑数又买了一本《弟子规》。
开始的时候就放在孩子的物品箱里,后来进行胎教的时候每天对着肚子说话有时觉得特傻,不知道说什么,后来突然想到不如读《三字经》吧,又可以胎教,又可以弥补一下自己落下的东西。(很羞愧的说,麦妈活到三十了也没有学过《三字经》)但是当时读的比较快也没仔细思考过经文背后的意义。后来麦子出生了,我大概是从他出生20天左右开始每晚临睡前给他读一小段三字经。因为读的内容少,读的速度又慢,而且里面有些经典小故事也会一齐讲给他听,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质疑,呵呵,麦妈属刺猬的,有时候特喜欢挑战经典里的错误,越是经典越想挑刺!比如他所提到的“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是在当时的朝代背景下产生的,按古人的说法大家要遵守“三纲”,那么“君正于朝,臣正于国,父正于家,夫正于室,天下就安定太平了”。前面不说,单说“父正于家,夫正于室,”说的是什么?明明就是大男子主义嘛,在家里孩子要听命于父亲,妻子要顺从丈夫,这根本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相悖的。孩子当然要尊重父母,但不是听命,孩子有权利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夫妻之间更应该互相尊重,相敬如宾。
发现问题后,自己又重新大致翻了一下整本书,后面问题还真不少,就不一一例举了,还有些内容觉得有问题,可是又讲不清问题在哪?又翻了翻《弟子规》更是如此,完全就是把孩子都要训练的俯首帖耳,为首是从,驯服孩子做臣民,真的很可怕。最后我就想这所谓的经典虽然有其价值但也是受时代限制的,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其中很多内容的价值观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一些糟粕需要舍弃、一些有争议的内容需要辩证的去理解,对成人尚且之难,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就是会背了也理解不了,除了满足一下家长的虚荣心,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意义,于是束之高阁。
理由二:强迫记忆,固化孩子的思维,容易造成是非混淆,人格不独立。
在博客里经常看到家长甚至是一些专家说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强,还有一些子女看上去很优秀的父母介绍经验也说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给他读经典,几岁开始背诗歌,几岁开始读经。看着人家的子女那么出色除了恭喜之外我有时也在想,在那光鲜的外表下谁知道孩子丢失了什么呢?
我们的家长让孩子读经其目的大多是希望孩子继承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提高道德意识。但是就像前面说的《三字经》、《弟子规》这一类的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是非对错的判断,需要在思考中去分析去批判地接受。而孩子的机械记忆力再强,对他不理解的东西只能是全盘被迫性接受,对于还处在缺乏理解力判断力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你让他背诵了就等于让他认同了那些思想,慢慢的就会变成固化孩子思维能力的教条。这样的话,一方面因为孩子无法真正明白经典的意义,又盲目的背诵,经典中的那些错误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是非曲直的判断,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给孩子的道德评判标准带来困扰。另一方面在缺乏基本是非对错的判断力的时候就接受了外界的观点,因为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拿来用,孩子就容易盲从,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能独立思考,人格也就无法独立,那么真的面对是非曲直时,又如何指望他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传统的文化需要继承,但是对于这些需要对错判断的经典,不能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任何新思想的加入,没有辩证的照单全收,那传承还有什么意义?保存经典是为了让我们有思考问题的参考,然后根据前人的思想总结出我们自己的思想,经典是需要挑战和超越的,可是没有扬弃的直接拿来背,那还谈何挑战?谈何超越?谈何传承?
理由三:背诵唐诗儿子险些变口吃
让我决定不再让孩子读经甚至是不再读和国学相关的任何东西的原因就是这点,在儿子学说话的时候教他背唐诗,儿子差点变口吃。
说到这点麦妈也很无奈。在国学经典里,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含有是非对错判断的一类经典外,还有一类经典像小说戏剧、唐诗宋词、音乐等,这些没有直接的对错评判,只是或喜或悲的抒发情感、可以陶冶情操,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或艰辛,这些经典应该是适合孩子阅读背诵的,尤其看到一些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2岁就能背几十首诗,心中满是佩服和羡慕之情。
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是觉得让孩子在刚开始学习说话的阶段就开始学背唐诗宋词还是有些为时过早。在我家还是比较提倡无为而治的,不愿意对孩子进行这些强化教育,我比较认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所以从麦子出生开始,我对他的训练一直着眼于能力上的培养,比如:耐心、专注力、社交、独立性……对于什么数数、认字、诗词歌赋的背诵几乎为零。虽然看见别人的孩子又会数数又会背诗甚至还有的不到两岁就认识几百个字的,我心里也有些小羡慕,但是我又坚持认为这些东西孩子迟早要会,而那些能力的培养,如果错过了黄金时间,以后就会加倍的难,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缺失,所以一边羡慕着别人,一边坚持着自己的养育方式。
可是这什么事就怕家里有人反对,先是公公婆婆聊天时,公公说他们老家村里谁家谁家的孩子都会背诗了,接着妈妈更是直接埋怨我怎么什么都不教给孩子啊?巧的是娘家对门的儿子和我同龄,他媳妇和我又是同年生子,他家儿子比麦子大3个半月,人家孩子大,自然学什么都在麦子前面,在别人眼里可能晨晨走路走的早,说话说的早,其实真从孩子的月龄来说基本是不分轩轾的。但是妈妈是个有点心急的人,看着晨晨会背好几首唐诗就开始着急麦子一首都不会背,而且完全怪罪我不教孩子。说实话在各种育儿观念层出不穷的今天,作为年轻妈妈独自育儿本来压力就挺大的,就像摸着黑过桥一样,不知道前面水深水浅,不知道下一步是对是错,有时候也会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尽管不愿意,可是为了平衡一下妈妈的心理,我决定先教孩子背两首诗,就当是充门面的吧,万一出去碰到别人的孩子,一说麦子什么都不会确实让当姥姥的、爷爷的脸上无光。
于是教孩子从《锄禾》开始,用了半个多小时麦子总算磕磕巴巴背下来,但是过几个小时再问他,他又忘了大半,接着再一句一句重新教,大概用了2天的时间,他才算把这首诗大体记下来,接着是《登黄鹤楼》也是用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可是教完以后开始还不太明显,只是每次检查他对诗歌的背诵时,他经常一句话第一个字老是拉长音,“锄——禾日……当午,”也经常需要提醒下一句的第一个字,再后来不用提醒了,可是每句第一个字开始结巴,“锄、锄、锄——禾日当午,”起初我们没在意,只觉得他是因为背得不熟,想起第一个字就忘了下面的话,所以一边重复一边使劲记起来。可是慢慢的扩展到他平时说话也开始偶尔重复字,但是不太明显,我也不敢确认。问题最严重的是从三亚回来之后那些日子,突然觉得他说话总是重复字,结结巴巴的,越来越明显。这一下全家都急了,找原因,非说是听见谁说话结巴了,虽然我和麦爸都不是说话特嘎巴利落脆那种,可我们也不是结巴啊,妈妈又开始严肃告诫我:“你赶紧给他板这毛病!这要是成结巴了多难听啊!”我心里急归急,但是还算理智,我前前后后想了一下,忽然发现麦子结巴就是从他开始背唐诗开始的。起初不明显,后来一点一点越来越严重的,我告诉妈妈后,开始妈妈还不信,我也不跟她争辩,好在我们是单过,一个星期内不再让麦子背任何唐诗、儿歌及相关的东西,一个星期后麦子的口吃明显好转,这时妈妈也相信了我的判断,赶紧说:“那别再让我们背了,不会背诗没关系,我们别变成结巴最重要!”接着又过了一个多月,麦子的结巴不治而愈了。
经此一劫,我下定决心一段时期内再不强迫让麦子背什么唐诗宋词了,等到他自己什么时候对这个有兴趣了再教他也不迟。
理由四: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麦子背诗差点变口吃,尽管决定不再让他背诗、背歌谣,可是这也动摇了我心理的一些信念,我开始怀疑儿子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记忆力是不是有问题?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能一下把三幅、每幅25块的拼图混在一起后再分别拼出来;他可以把他自己收拾的任何小东西,过了几天之后再自己找到;他还可以把家里每个人用的各种物品对号入座……但是他为什么就是记不住唐诗呢?最后只好归结为首先是男孩女孩的大脑结构不同,女孩善于记忆性思维,男孩善于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背诵上男孩不如女孩,看看那些2、3岁就会认字几百,背诗几十的皆为女孩;其次是麦子的记忆性思维还没开窍,尚需时间等待,所以不背也罢。
可是突然有一天麦子对着我开始唱:“竹子开花喽,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咪咪呀咪咪请你相信,我们没有忘记你,高高的月亮挂天上,……”就记到这里,虽然没有曲调,可是这么一大段的歌词他居然记得,这是他1岁半前哄他睡觉时常给他唱的歌儿,1岁半以后他不拍也能入睡就很少唱了,更别说教他唱,至今唯一教他的歌词只有“一闪一闪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这让我突然醒悟,那些跳跃的音符,动听的旋律,深深印记在他脑海里,他喜欢这首歌,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首歌对他有特殊的意义,是他躺在妈妈怀里一边吃奶一边安然入睡的催化剂,那里面有幸福、快乐、温暖,所以他可以记得大段的歌词,因为这是他需要的。
这个想法进而让我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就是让他实现他自己生活的最大幸福,而对一个人来说幸福的基本条件就是有权利和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而让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是为父母者的责任,甚至是一种社会道德。我们生儿育女并不是仅仅为了让他们继承我们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不是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就必须要孩子也接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并且有勇气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麦子的反应表明他不需要不喜欢背诵唐诗,那就暂时不背了,等他自己感兴趣了他自己就会要求学的;而他喜欢听美妙的音乐,喜欢动听的旋律,那好,那就给他听音乐,听那些适合他的歌曲,充分感受音乐带给心灵的快乐吧……
总之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得到他们明日之宅中的好东西,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那个愿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