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是门大学问——我要成为儿子的大朋友
(2010-07-10 21:41:52)
标签:
杂谈育儿管教朋友诚实守信言传身教平等尊重约束亲子关系 |
分类: 育儿早教 |
母亲饱受十月怀胎之苦,全家人众星捧月一般把宝宝迎接到这个世界上,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满心欢喜之余,“如何更好的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性格温和、品行端正、适应社会发展的有志青年,”是每个父母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现在各类育儿书籍五花八门,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些引导,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怎样管好自己的孩子仍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还是父母们要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
于是乎在广纳百川尽量吸收各派专家的意见之余,通过20个月来的身体力行,我逐渐理出一点头绪,要想管好孩子,就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要想成为他的朋友,除了照顾好他的日常生活,时刻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更重要的就是还要取得他的信任。
在儿子出生的第一年,尽管靠着母乳喂养和全职妈妈的优势,已经初步为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基础,但是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儿子还处在一个对世界认知的朦胧期,这时候的孩子还非常敏感,要想让他全身心无条件的信任我,就先要让他知道我是值得他信赖的人。首先就是要对孩子诚实。糖是甜的,药是苦的,酒是辣的,打针是疼的,熊猫在动物园,不乖乖睡觉老虎也不会来咬他……每一件小事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因为担心说实话可能带来的麻烦就骗他吃药不苦、打针不疼、糖是辣的,因为当孩子发现事情不是你说的那样时就会对你所说的一切都开始怀疑,他又怎么会相信你说的那些道理?
其次要“言必行、行必果”,只要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兑现,如果事先不能确定的或者不可以的就先不答应,万一发生意外确实不能立刻兑现也会和他好好解释,而且事后还要弥补上。绝对不能做的就是为了暂时安慰孩子,随便许下一个愿望,过后又不兑现,不要因为孩子小就以为什么事哄哄就行,其实孩子即使不会说话,但是心里也什么都明白,长此以往孩子不会再相信你的话,而且还会认为反正大人都可以不守承诺,我也可以说了不做,后果就是他对你的管教虽然嘴上答应了,但是下次依然没改。想要让孩子不撒谎,家长就先要做到不管什么事什么时候都不能骗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就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所以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当儿子还不会走的时候看见爸爸擦地就已经知道拿着布跟着爸爸屁股后面学着擦;刚会走路就要帮着妈妈收拾碗筷,用完的废纸、吃完的果皮、包装会扔进垃圾桶,每次看见家里的垃圾桶盖打开着就会过去把盖合上;现在更是会在如厕之后,自己把尿壶、便盆里的粪便倒进马桶,还有每天早晨爸爸上班时一定会跑去和爸爸吻别,上亲子课时会主动帮老师收拾教具……所有的这些行为习惯我都没有特意告诉过他要这样做,每次都是突然有一天他就这样开始了。可能一方面是因为他开始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平时在家对家里人的行为习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就影响了他。忘了在哪看过一句话说“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他会把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记在心里……”。所以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要先改掉自己那些坏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想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他的朋友,还要学会平等对待孩子。身为家长难免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尤其因为身高的差距,对孩子说话时不自觉的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每当我认为有一些道理必须要对儿子讲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蹲下来,让他看到我的眼睛,并且尽可能的以一种柔和的语气说出来,因为我知道这样他至少会安静的听进去,可如果我站在那对他大呼小叫的时候,他通常都会心不在焉、不理不睬。
另外对待孩子要放弃大人式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把儿子放在小推车里去逛街,忽然他开始烦躁不安,我蹲下来安慰他,无意中发现满眼闪过的都是大腿,能看到的只是头顶那一小块天是多么可怕后,立刻把他从手推车里抱出来,后来干脆出街时就不再推小车了。孩子不是私有财产,父母只有放下架子,从心里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以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才能与孩子建立相互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实现亲子沟通。
当父母们习惯了这种平等的关系时,才会对孩子更加的宽容和理解;才会在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还能会心的一笑;才会特别小心的去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嘲笑孩子的失败,也不会当众揭丑;才会尊重孩子的兴趣意愿,而不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替身,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当然成为孩子的朋友并不等于事事迁就、姑息纵容,合理的约束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孩子要注意多引导不要控制,多鼓励不要强求,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自由发展,该放手的时候就要懂得“舍得”,而且奖罚要分明,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并且要把赞美落在实处,而不是总是说一些,“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种虚浮的夸奖;相反的犯错误时,重要的不是一味追究责任人,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尽量弥补自己的错误。
总之,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是站在他一边的,这样孩子才能从内心相信父母,才会接纳父母的意见,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我们希望他们成长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