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西域读李白
(2017-04-08 18:26:57)
标签:
转载 |
在西域读李白
赴新疆之初,想到将要在中国最西部的一座小城里度过三年时光,便尽量多带些书。可是行李实在太多了,只好再减。有些书反复数次放进去又拿出来,但《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辑注本)却始终未使我产生这种犹豫——还有比西域更适宜的环境来读李白吗?
一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
李白的崇拜者魏颢,跑了数千里地,一路打听漂泊不定的李白,终于在广陵见到了他。魏颢像贺知章乍见李白惊呼他为“谪仙人”一样,倾倒于他的形象。他这样描述他眼前的诗人:“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在天山南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我不断作或长或短的漂泊。
这个漂泊者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天才相遇。
隋唐之前,正是所谓匈奴、鲜卑、羯、氐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放天才诗人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了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二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旅馆)和过客。他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高兴时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失意时则“抽刀断水水更流”,这实在太非同寻常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一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他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我在喀什、阿勒泰、伊犁等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以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过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呀。
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全化为他的精神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纵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奔腾而来,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三
行笔至此,不能不说到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
李白诗中十句有九句言妇人美酒,每为卫道士所诟病,杜甫则受到后世一致
能在西域读李白,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