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5fceefc5tbb90f5497180&690
春浓新安江(上图.下同)
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短暂,所以有“人生苦短”的感叹;但在个人的生命历程里,人生又可谓“漫长”。从哇哇堕地长成懵懂少年,直至就业成家,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要经历多少生活的艰辛磨难和事业、人生价值的探索才终于“船靠码头车到站”——退休赋闲下来? 一旦“光荣退休”,人就步入了一生的“黄昏”阶段。
其实,退休只是一个人人生乐章的“分节号”,而不是“休止符”。假如一个人的人生共有九十年,我们把第一个三十年看成是学习成长期,第二个三十年是自立、承担责任的铸就期,退休后的三十年才是总结人生、享受人生的成熟期。所以,虽然时近“黄昏”,但夕照雄浑、晚霞满天的景致也十分令人羡慕和向往。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重视和提高“黄昏”阶段的生活质量却十分重要。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
其一是亲情,不仅亲情犹再,还要亲情浓郁。我们这个民族十分看重家庭生活,讲求“血浓于水”,注重“天伦之乐”,如果夫妇琴瑟和谐、相濡以沐,子女又能“常回家看看”,孙辈绕膝,老人就十分开心满足了,而对经济与物质的要求并不在意多寡;老一代人往往兄弟姊妹较多,又能相互关心、常常相聚也是慰藉;儿女亲家互相尊重、礼尚往来更是锦上添花。欲营造良好的亲情氛围,老老少少相互间的宽容与温婉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切不可“以我为核心”,特别要注意给亲人的足够的生活空间,因为代间有“沟”,亲人之间也都有私秘之事,而且生活习惯、交往方式都有差异,切忌用一己之尺衡量亲人,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毕竟太过有悖现代文明,但长辈慈爱,子孙孝顺的传统还是值得继承与宏扬光大的。良好的亲情能让老人心爽气顺,远胜于万千滋补与药物。
值得一说的是老年的的财富观,因为辛劳了一辈子,或多或少总有些财产、积蓄,子孙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总有买房购车的需求,面对诸如此类“消费需求”,最好要量力“赠予”。一方面要因养老而有备,一方面不宜姑息迁就“啃老族”。我曾经聆听过一位资深人士把长辈对小辈的赠予应当采取“挤牙膏论”:要挤,但切不可“挤空”!他认为一旦“挤空”,你有可能“老病有孤舟”,而他(她)们“摇头摆尾不再来”,因为“不肖子孙”还是有的,老人必竟属“弱势群体”。不把牙膏“挤空”,这不是“自私”,而是“有备无患”。当然具体如何对待毕竟是私事,也干涉不得。很多家庭经济上不分彼此,和睦融洽当然更好。
其二是亲近自然,旨在多些活动,多些情趣。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大自然的精灵,有其自然的属性,因此人有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退休之后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开始有充裕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多些接触大自然的活动,如旅游、垂钓、登山、漂流等等,既有益健康,又丰富见识;既释放心情,又增添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情趣;既开阔视野,又充实了生活;既享受了山水、阳光、新鲜空气,又避开了城市的喧闹吵杂。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常外出走访山川田园无疑是一种快慰人生的幸福。
应当说“黄昏”时期潜心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文章、忙于钻研收藏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忙于照看孙辈,乐于料理家政也不亦乐乎;继续发挥专业特长在职场延续散发光热也是蛮好的取向。凡此种种都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更为充实,但一定要兼顾到户外亲近自然,只有山川河湖、森林草场才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松弛,因为大自然孕育了人类,其真其善其美是人类从体魄到精神的最好慰藉。我们在城市里治理河池、营造园林其用意也是把自然向城市中延伸,所以城市里的公园、绿地、林带往往成为老年人最为眷恋的地方。
当然,亲近自然要有较为健康的的身体条件为前提,一旦健康欠佳,生活质量就会不尽人意,所以夕阳无限好,身体多保重!
(说明:“人约黄昏后”一句源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其原意是指黄昏时分与心仪的人约会,此处不用其意,专指人在退休后的晚年时期,与原意无关。)
壩上草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