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营村的“铁账”

(2023-05-29 09:19:41)
标签:

档案

铁账

农村新变化

杂谈

分类: 文学、思想

            东营村的“铁账”

      铁账是临漳县杜村乡东营村的村账。该村从事会计工作四十三年的李太华,将它完好无缺地保管了五十七年。这些账册的时间是从一九四八年到二零零五年。它包括村里的文书档案、宅基地档案、财会档案和土地承包、延包合同档案等。被村民们称为“铁账”。

 “铁账”中最早的一本账册是一九四八年土改时期的土地房产证书存根。账目中记录东营村在一九四八年的名字是小营村。土地房产证书存根上的大红印章是:临漳县第六区小营村公所之印。全村人口1149人,213户,拥有耕地4294.6亩,男性540人,女性609人,人均土地3.7亩。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村账显示着公粮账、人口土地牲畜账。到一九五五年,人口很快增加到1503人。解放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增加了354人,平均每户增加约1.7人。

“铁账”中的土地房产证书存根,可以查出每一个农户当时的房屋、土地、牲畜的数量。全村统计:瓦房668间,土栅1084间,共计1754间;牛82头,骡子一匹,共计83头。清晰地看到东营村建国时的经济状况和村民的生活水平。账册上虽然记得是瓦房,那也不等同于现在混砖到顶的大瓦房。它是有几层砖做根脚,上边加上土坯建起来的房子。房顶也不是现在的木头椽子顶,而是用高粱秸秆铺就的顶,抹上一层泥后再瓦上瓦就是瓦房。这在当时是村里比较好的房子,但仅占全村的0.38%。土栅房子就是草房,从地面到房顶连一块砖都没有,是纯黏土与麦秸和成泥堆建起来的土房,老百姓叫做彻地黄。如果和当下新时代的农户生活现状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呀!现在农村中,楼房已不是新鲜事,有条件的已盖了别墅;如厕整改是城市化,村内街道的路面全部硬化;呈现着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最不好的房屋也是混砖到顶的大瓦房。只是年代有点长,显得陈旧罢了。这是历历在目的惊人变化呀!

从村账中还能看到当时用于记录的纸张是发了黄的绵纸,文字用小楷毛笔书写,记录数字为历史延续下来的商码数字。1955年后,用于记录村账的纸张变成了会计专用纸,书写工具换成了钢笔。这个细微的变化,凸显出新zhong国成立后的迅速成长、社会文明的进步,国计民生的改善。

“铁帐”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情景。账册内显示着每户村民入社时投资的土地、财产的数量。作为每个农户的投资款有据可查。农村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土地被收归集体所有。村民主要靠参加集体劳动,按劳分红进行大生产活动。

      账册中的土地承包、延包合同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村享受新政策的优越。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提高,随之生活水平稳稳地增加。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兴起,东营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账铁”中的每一笔收支都代表着集体与村民的合约,不仅记录了东营村走过的历史,而且通过解剖这个“小麻雀”,能看到整个中国农村近七十多年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脉络。能看到整个农村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零一零年八月,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思率四名博士生和三名研究生来东营村调研。原打算看一看村账就了事,后来发现很有研究价值,结果住了十余天,他们仔细翻阅着每一案卷里的账册和各项记录,将其列入他的研究课题,一直在研究中。

东营村的会计李太华,爱岗敬业,四十三年如一日,将账册完好归档,为东营村乃至全国留下了这宝贵的来自农村的精神财富,也是最值钱的村集体财产,值得敬仰。这些村账的价值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档案,是文字书写的历史记录,只有这些文字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它系统、详实、真实、准确地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新zhong国的成长和发展史。见证了新zhongguo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更是一部农村发展简史。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过了73年的历程,回看建国时的原始记录,更直观地看到xin时代、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农民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正在奋进新征程,昂首阔步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玩魔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