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韩琦家族评传》,我理解的宋朝官职

(2023-04-17 14:40:51)
标签:

宋朝宰相韩琦

历史官职

分类: 历史知识

 

             读《韩琦家族评传》,我理解的宋朝官职

      韩琦,曾是北宋的名相,他一生做过很多官,要想知道他当时的官职名称是什么级别,具体负责什么事务,就需要去深究、解读宋朝的官职在当时的级别,对比现在类似于什么官职。在读《韩琦传》的基础上,结合网洛搜寻的知识一并整理,以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以韩琦的经历顺序讲,他 20岁中进士甲科第二名入仕,进入人生的大转折点。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皇上颁旨,一甲前三名同授将作监承,榜眼韩琦通判淄州(现山东淄博)。

    将作监,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宫室建筑、金玉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依照宋代的科举制度,榜眼授大理评事,但,皇帝高看了韩琦一眼,却授予了与第一名状元一样的将作监承。也就是说,给了韩琦一个中央官署里的一个头衔。但实际淄州通判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实衔。

    通判淄州就是淄州通判。通判一职,品秩并不高,但权力不小。通判是州府的副长官,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由皇帝直接委派,代皇帝监督地方。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和中央报告。辅佐地方知州处理政务,知州向下发布文告颁布政令,必须与通判一起签署方能生效。凡兵民、钱谷、赋役、獄讼之事,皆与知州共同裁决。一般州府长官对通判十分尊重。

    天圣九年(1031年)冬,韩琦丁忧三年期满,接到朝廷诏命,任韩琦为太子中允,回京候职。

         太子中允  这是一个太子的属官,掌管礼仪、驳正启奏等事务。宋初用为文臣寄禄官,五品。 宋朝的官制是,官分阶官和职事官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也就是升迁的依据。也就是给韩琦一个阶官的名衔。 铨叙就是资历,综合评定审查官吏的资历和劳绩,确定其升降级别与职位。

    天圣九年(1031年)冬,韩琦被任命为太常丞,太常丞为佐官,正六品。是太常寺的属官,其职责是辅佐长官太常少卿掌管宗庙祭祀、礼乐等事务。属于中央事务性机构。其官有卿、少卿、丞等。“寺”,并不单指寺庙,都是中国古代国家的行政机构。

    明道元年(1032年),韩琦顺利通过翰林学士院的策试,入职馆阁,授直集贤院北宋时集贤院与史馆、昭文馆并称三馆,是掌管文史的机构。管理图书秘籍,校刊编撰等事务。下设大学士、学士、直集贤院、修撰、校理等官,皆为文臣清望官。馆阁为朝廷储才之地,在馆阁任职者,不任吏责,以阅读、校雠(chou)皇家图书为事,以备皇帝顾问。

     10336月,仁宗皇帝亲政,韩琦接到诏书,改任监左藏库

    监左藏库就是管左藏库的小吏。也就是管理皇家小金库的保官员的头

         景祐元年(1034)九月,韩琦调任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这年他二十七岁。

         推官  属开封、临安二府的推官,相当于法院院长。负责一府司法方面的事务。在开封府算作地位较高的官吏。

        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韩琦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

         度支是古代官署名。三司之其中一个部门。其职权为掌管全国财政预算、财赋的统计和支调,量入而出。

         度支判官  就是负责财政支出的 度支部,帮助长官处理政务的一名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统计局、审计署等部门,并行使财政部的部分权力

          太常博士  古官职名。太常寺属官,是帮助长官太常卿掌管宗庙祭祀、礼乐诸项事务的官。度支判官是韩琦的实差,太常博士是虚衔。

           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韩琦请求外放,皇上恩准,知舒州(今安徽潜山)。即将上任时,旋令除右司谏成为一名谏官。

           右司谏   是门下省谏院的一名谏官。为正六品官职。宋代谏官职权很大,"朝夕耳目天子行事",一切是非"无不可言者",对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韩琦做谏官责任在肩,公而忘私,义正言辞,日罢四相,震动朝野。1036年秋至10388月,做右司谏大约两年的时间。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八月,韩琦以太常少卿、昭文馆直学士身份,担任北朝正旦国信使一职。10388月出使北辽是贺旦节信使  贺旦节即春节。是两国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正旦使代表皇帝和国家。

            太常少卿    古代官名。太常寺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之一。太常寺设少卿二人,是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

            昭文馆直学士  宋 沿 唐 之旧制, 昭文馆 、 集贤殿 大学士,皆宰相领之翰林学士处于宫中,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给皇帝写诏书。晚上也会轮流值班,以免突发事件皇帝找不到人,所以被称为“内制”(与之相对的是知制诰,负责给宰相写文书,被称为“外制”)。

          昭文馆   官署名。主管详正图籍,教授学生,朝廷制度的沿革、礼仪的轻重,都可以参与商议。

          直学士   宋建国后沿置唐,再改名为昭文馆,并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以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次相为监修国史,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

        知制诰 出使北辽回来  擢升为知制诰、知审刑院赐韩琦三品服。 掌管诏令的官,负责给宰相写文书,被称为“外制”。这时韩琦既有谏官的身份,又有起草诏令的权力。知审邢院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的检察长。

       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颁旨,命韩琦任受灾最重的益州、利州两路体量安抚使

       体量安抚使  作为派遣专使差遣名。是处理路一级地区军民事物的官员。大多由皇帝的近臣担任,总辖军民,并得以便宜行事,遇有紧急情况不必向皇帝请示即可决断,权力很大。主要负责赈济灾民、安抚地方等。因州郡发生水灾、旱灾等灾情,临时遣使调查赈恤,则以“体量安抚使为名,并有察看官吏能否之责。后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共三个月零八天

        安抚使   安抚使主要分为赈济类和军事性质类两大类,而最能体现安抚使军政权力的就是经略安抚使。安抚使  称帅臣,宰相外出巡事时,虽说是典州,亦必兼此职。后来在安抚使之上设宣抚、制置二使,不领州而位在诸路帅臣之上,成为一路之长官。

        韩琦、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使  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 因北宋同西夏作战的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立的,后成为固定的路级官职。经略安抚使不是孤立的机构。其与路级(路级监司、经略安抚使之下的经略安抚副使,还有与都钤辖、钤辖等)和跨路级(路级安抚使、宣抚使等)职官有着密切的关系。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皇帝下诏进攻西夏,招至失败。韩琦降知秦州

       1041年十月朝廷调整西北战区,韩琦知秦州并兼任秦凤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

         都部署  官名。所谓都部署是马步军都部署的省称,其简称还有部署、兵马都部署、步军都部署等。为地方军事长官,掌军队屯戍、防守、训练、教阅、赏罚事务。是军事指挥官的重要职称,是前线各路部署的总指挥,在宋朝统一战争中,往往是最高指挥官的称呼。担任都部署的最低也是团练使。

       都监 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巡检 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 

     招讨使是中国古代官名。掌镇压人民起义及招降讨叛,抗御外敌、招伐叛等事。军中急事不及奏报,可便宜行事。

       经略使  一种临时性的边疆地区军事长官。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设置经略使,但不常置,其主要职责为抗击西夏和招抚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接到朝廷诏令,调韩琦、范仲淹同时升任枢密副使

        枢密副使  为北宋中央军事指挥机构枢密院的副长官。相当于今天的zhongyangjun事委员会副主席。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构,简称“枢府”。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共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

       枢密院“掌兵籍,虎符”,若得皇帝的批准,有调动兵马之权。枢密使的地位略低于宰相,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等统称为“执政官”

        1043年八月十八日仁宗皇帝下诏,韩琦为陕西宣抚使。

       宣抚使  是历史官名, 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使臣。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的一种临时官职,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以后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

    四个月后回朝仍任他的枢密副使。

    庆历五年(1045年),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

       资政殿学士  是宰辅大臣罢职后充任,已是尊宠。

        知扬州即扬州知府。10453月——10475月,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又知郓州10475月——1213日又被调往真定府,知成德军(河北正定),镇抚一次农民军的暴乱。

    知成德军  就是真定府(镇州),军额为成德军,也就是说是军中之帅。 在定州为帅五年。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官拜武康节度使,由定州调任并州(今山西太原)。
 

     武康节度使  是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十八日,朝廷任命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的身份出知相州(安阳)。

    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八月,是年改年号嘉佑。授韩琦为枢密使。嘉佑三年(1058年)改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佑六年(1061年)闰八月,平章事韩琦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由次相成为首相

    枢密使 为枢密院长官,掌管军政事务, 地位低于宰相,相当于现在的zhongyang junwei主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由于尚书令抓执行,权利很大。
    
侍中  一般号称左相,中书令一般号称右相左右相之上的真宰相,通常是尚书省的左仆射或其他官员,加上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意思是会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三品以上的官员,平核文件和事务。

    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宰相的官衔沿用唐制。

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两地"

        集贤殿大学士   宋代大学士皆带殿阁衔,以崇其资望,如集贤殿。直学士是职,,宋朝官僚士大夫的特殊职称

         昭文馆大学士  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

        1063329日,英宗即位,加授韩琦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晋封卫国公

         门下侍郎唐朝是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宋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兵部尚书  尚书省为宋时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25日,神宗即位。加封韩琦为司空兼侍中,仍领昭文相

         司空兼侍中  是宋代品味极高的荣誉加衔。

         司空  是中国古代官名。司空为大官之加衔。

        侍中,古代官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多作为重臣的加职。

         昭文相 即是首相。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就算是同平章事之间也能分出个高下。同平章事兼任集贤殿大学士,他就是集贤相;当同平章事兼修国史时,他就被称作史馆相;当同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他就是昭文相这中间的升迁从同平章事到集贤相到史馆相再到昭文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场晋级路,并不是所有同平章事都能兼馆职,而最上级的昭文相也是少之又少,它被称为首相、上相,它的出现往往也能和上文提到的侍中挂钩。

       要弄明白什么是差遣职衔,就还得弄明白什么是官,什么是职。简单来说官用来领工资,职用来荣誉表彰,差遣才是真正的工作。比如说中书令是官,大学士是职,同平章事是差遣。提拔业绩好的官员,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选择一到两项进行擢升。

       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韩琦辞相。诏旨下达,授韩琦司徒兼侍中、镇安、武胜两军节度使,韩琦力辞,后改淮南节度使,兼判相州任命为镇安军、武胜军节度使,以司徒兼侍中的身份,做相州通判(相当于相州刺史)。

         淮南 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

        节度使 是这一区域的行政长官。

    兼判相州  宋代官员有官和职的区别,一般有个级别,叫本官,比如处级,但是实际的职位又不同,比如某个市的市长,如果是级别和职务是一个级别,就叫知;如果级别比职务低,就叫有高配的意思,是由上级临时判定高给的职务;如果级别比职务高,叫权某某,权且的意思。

        治平四年(1067年)10月,神宗命韩琦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全权处理陕西军政事宜。

         永兴军,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任命韩琦判大名府,并任河北四路安抚使兼北京留守

     判大名府即大名府通判。文言文中,将官职名的动词放在前面,有治理、管理、担任的含义。可以说担任大名府的通判。

         河北四路安抚使  大名府、河间、真定府、定州。这一区域的行政长官。

         留守北京  官名。北宋陪都北京留守司长官,员一人,以知府兼任,掌守卫、弹压之事及钱谷、兵民之政。

        熙宁三年(1070年),韩琦请求辞去河北四路安抚使,只任大名府安抚使。神宗下诏同意了韩琦的请求。熙宁四年(1071年)韩琦再请求辞去大名府安抚使,未云。神宗褒奖并劝勉继续“留主北门之鈅”,充永兴军节度使,再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熙宁六年(1073年)回判相州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虽多次请辞,未果,神宗反而又重新改任韩琦为永兴军节度使,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府尹。然,韩琦就在这一年的六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家乡相州,享年六十八岁。

       追赠韩琦为尚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谥号忠献

      苏轼在给哲宗皇帝的奏章中,提到了宋代配享功臣的选择标准和程序:

      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盖自天子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其人非天下公议所属,不在此选。既上,诏云恭依,册告宗庙,然后敢行,其严如此。

       由此看来,配享英宗庙廷是韩琦的一种荣誉。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有功于社稷的人臣死后灵牌放到皇帝太庙旁的享殿,被供奉起来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经皇帝允许可以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魏县梨花节
后一篇:愉快的聊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