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兔年农历二十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灶节。小时候,最喜欢过这个节,因为在祭祀以后,有祭灶糖吃,同时母亲会讲述这祭灶来历的神话故事,而长辈们会帶着我们做各种敬神的可笑行为。现在想起来,这传统的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也是世界独有的文化遗产。记得宋代的诗人范大成,在他的"祭灶诗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魚鲜,豆沙甘松粉铒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古代祭灶节的情景。
祭灶,在苏北我的故乡海州古城,俗话说,叫"送灶老爷上西天"。并且祭灶的日期也不单是农历二士三日,根据毎家的身份来定,不能超越,祭灶日期为官三,[即做官的过祭灶节为农历二十三日],民四,[即普通老百姓家过祭灶节为农历二十四],[不务正业的下三赖及偷鸡摸狗,妓女等过祭灶节为农历二十五日。虽然在传说中是这样按资历分,但是那一家都会选好的日期去过,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祭灶节。
在我的家乡做飯的地方不叫厨房叫锅屋",在锅屋里面牆上必须要贴上灶老爷的画像,并贴上专属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保平安",橫批是:"天赐平安福",寓意期望灶老爷会保一家人平安。小时候母亲对我说,这灶老爷是拖儿带女从天上奉玉皇大帝之命进住我家的,灶爷爷,灶奶奶,灶小娘悉数到齐。他们分别从天上来到各家各户,其目的是监听各家各户有没有说玉皇大帝的坏话,并规定每年农历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天去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既然玉皇大帝有这个"政策",那人间百姓就有"对策",这样才有祭灶节的传说,沿袭至今。
在祭灶前夕,各家各户都会进行清洁大扫除,尤其在以前煮饭烧菜都是用柴火,烟气很大,把锅屋也就是厨房熏的很黒,那张贴在厨房墙上的灶老爷的画像,面目全非,所以要提前再买一张新的灶老爷的画像贴上,以示敬畏。送灶老爷上西天,家家户户都要备好酒菜,果品,和纸钱元宝和纸车,纸马,还要有特制的"祭灶软糖,其用意是用这很粘的软瑭请灶王爷一家吃,把他们的嘴都粘住了,向玉皇大帝汇报时讲不清楚话。
小时候和长辈们过祭灶节,现在想起来就是一场迷信祭祀的小品表演。祭灶那天,把做好的各种肉,鱼,鸡,蛋,摆在院中的供桌上,摆上香炉,点上蜡烛,等到天黑以后,父亲把大门打开,送灶老爷上西天仪式正式开始,母亲把纸钱,元宝,纸车,纸马,依次送往灶膛内燃焼,父亲放鞭炮送行,各家各户都是这样做,有声有色一时间海州古城鞭炮声响连天,各家各户的烟囱都冒着焼纸钱的黑烟。人们仰天长望,好像灶王爷真的驾上纸车纸马上西天。人间百姓尽讲些恭维话,讨好灶老爷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母亲一边焼纸钱,一边囗中唸唸有词:"灶爹灶娘灶小姑,莫怪我今年没宰猪","灶爹灶姑灶小娘,我为你们奉上祭灶糖"。我在母亲旁边想笑也不敢笑得出,唯一想到的是快祭祀完毕,好吃那久违的祭灶软糖。
如今时代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虽然淡化了一些民间节日,但是中华民族传承的习俗不能忘却,我们都是炎黃子孙,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绚丽的瑰宝,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这一段有风趣的中国传统的祭灶习俗,就是美丽的神话传说,虽然帶有迷信色彩,但却是民间传承的文化风俗,老一辈有回忆,年轻一代不能忘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