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和风熙熙,春回大地,坐上直通高铁,由省城广州出发,不到两小时,就跨境到了有东方之珠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比以前方便多了,省港澳快速直通已成现实。省亲访友,旅行观光,方便快捷。
三年人所共受的压抑,现在总算可以放松了。我爱这颗东方之珠,因为那里有它独有的特色,也正是我爱好的。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繁体方块字,这在内地也只有在字典和网络或书法上可以查到。但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仍然继续使用,从商店招牌到报刋杂志,人们通信往來,学校教材,都沿用繁体字,我想这也是一国两制的特色吧,对于我生长在旧社会,成长在红旗下的八十六岁热爱文学和书法的橡胶老兵,对繁体方块字情有独锺。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纸质报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显眼,公共场所,自由开放的图书阅览室,宾舘社区,到处都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各种报刋,并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供人们阅读,有的还免费供应茶水饮料享用,我想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识文解字和方块字继承的发扬光大吧!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各大报纸,还有一种更亲情的老广风格习俗,那就是用省港澳通用的地方白话以独有的内地看不到的地方文字来表达。如,"呢去边度?"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你去哪里?又如,广东白话:"好耐晤见,又靓佐啊!"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好久不见,你又漂亮啦!"靓"字在广东白话中应用最多。再如省港澳常写用的如:"沙沙滾","抗抗青","牙擦擦","冷大沙炮","咸咸湿湿","苏哈仔",外省人根本听不懂,但是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各大报纸用广东白话语言表达文章,特别有乡情味,有声有色。"真喺湿水棉花冇得弹"。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保留沿用传统繁体方块字,让人们能欣赏世界独有的中华象形方块文字的特色。这是让我对香港流连忘返的钟爱。几十年的练字生涯感悟到,繁体字的内涵博大精深。我们在使用简体方块字的同时,也要会写会认传统的方块字。
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极目看去,与内地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从人们的衣食住,大致一样,但在交通上,内地开车是左上行,而香港是沿用右上行。车的方向盘位置也不同,这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交通上与内地有些不同。
香港同胞在遵守公共交通和公共秩序方面值得点赞,从不搶道,红灯止,绿灯行,即使道上长时无车通过,只要绿灯未亮,人们都会自觉耐心等待。在香港各种标示,对老年人一律称为"长者"。
在公共场所,没有大声喧哗的杂音,在茶楼酒馆人众聚集地,也是轻声细语,我想这也是家庭对孩子从小教育的结果,养成了良好习惯。
在香港大街小巷,看不到忙碌的清洁工,但是马路非常清洁无杂物,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虽是车水马龙,但安静无声,让行人置身于寜静的环境。
由于众所周知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大的商业市场相对清淡一些,随着形势的改变,特别是旅游业已日渐旺盛,相信不久,这个免税的国际自由港会更加繁荣。
如果一定要说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那个行业最兴旺,首选的就是饮食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论是茶楼酒舘,还是飲食摊档,都是云集滿座,来迟了还须拿号等待,越是名优食肆,门庭若市,这也是笔者亲身所感受。茶楼酒馆,飲食摊档,推出的食品,货真价实,真材实料,让人有美食的回味。
耳濡目染,认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天空是蓝蓝的,海水是清澈的,环境是安静的,社会治安是稳定的。隨处可见的野鸟和麻雀是不怕人的,还会逗你玩的,人鸟和谐共处,这也是香港人文环境一大特色。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光是国际商业及旅游业大都市,还是具有高度文化底蘊的文明之城。
隨着社会主义祖国日益富強和繁荣,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会更加璀璨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