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体味颐和园(三十九)一一颐和园的水旱十三门

颐和园有几个园门,多少年来我一直不清楚。为此,查找了许多资料,又顺着颐和园的围墙去找,经过反复查对,有了初步的结果,今写此文与博友交流分享。有误之处,盼请指正!

有一份资料记载颐和园有 “
水旱十三门”,但没有把十三门的名称都列出来。我理解 “
水旱十三门”指的是水门和旱门共计十三个,但现在去颐和园核对,是找不到这十三座门。如果从清漪园时代到颐和园累计,”水旱十三门“就完全可以对号入座了。
水门一
绣漪桥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绣漪桥位于昆明湖最南端,是一座高拱石桥,桥拱高且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筑,呈曲线型,其结构造型与玉带桥相似。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绣漪桥是帝后御船从南进出昆明湖的通道。所以说绣漪桥是清漪园的水门之一。
水门二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西堤中部,是昆明湖的进出水口,即乘船进出的门。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在乾隆时期,清漪园昆明湖的西湖西侧均是农田,没有围墙,玉带桥就成为当年帝后的龙舟画舫来往玉泉山静明园和清漪园之间的通道,这桥可称是清漪园的第二座水门。(详细情况见博文《西堤》)
清漪园的水门共二个,即绣漪桥和玉带桥,现均已划入园内,已不具有门的功能了。
旱门一
南如意门

南如意门在颐和园最南端的东南角,坐北朝南,西临昆玉河,东靠昆明湖东路。

清漪园时期是绣漪桥的配用门,专供岸上护送帝后御船的马队随船进入,事后,后队变前队,再行退出。

现是专供游人从南进出颐和园。
旱门二
东宫门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东宫门位于颐和园东围墙北端,是一座最具规模的座西朝东的门。


清漪园时代是正门,现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该门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 帝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

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 “颐和园” 匾额。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门前左右各置放铜狮一个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清漪园时代东宫门外宽广的御路。
旱门三
文昌院门

文昌院门位于东宫门南侧,座西朝东,是文昌院的东门,因从此门进入文昌院后穿过文昌院西门就可以到文昌阁和知春亭。所以文昌院门应属旱门之一。
旱门四
苇场门

苇场门座西向东,位于文昌阁城关门外玉澜堂的配套值房(外奏事处)南侧。从外奏事处的职能分析,此门是专供呈递光绪皇帝奏折的人员出入。


该门现在是颐和园管理人员和家属出入园专用门。

门外(东园墙外)是工作人停车场。
旱门五
新建宫门

新建宫门座西朝东,在颐和园东园墙的中部位置,十七孔桥和铜牛的东侧,是慈禧为内阁大
臣出入园修建的一座宫门。

原来颐和园前身清漪园时没有围墙,是晚清时才垒起的。西太后当政时,常住颐和园,处理朝政依靠内阁大臣。那时的交通、通讯没现在发达,为了能召之即来,很多大臣们纷纷在离颐和园附近的海淀建临时住所,如荣禄和张之洞,为了与慈禧商讨国事的方便,两人都在距颐和园最近的六郎庄村北建了别墅。现在的六郎庄村北还有两条街,一条叫荣中堂(荣禄)胡同,一个称张中堂(张之洞)胡同,只是别墅的地面建筑无存了。为了进出颐和园方便,慈禧专门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旁的园墙边上开了个门,因排在北宫门、东宫门后并且是新开的门,故起名叫新建宫门。

现在,这座门的入口处挂着醒目的“颐和园新建宫门”的大牌匾。
|
旱门六
不知名称的门

此门座西向东,在新建宫门南侧,八方亭东南方向,该门外是近年开发的一处楼盘,在园内能看见该门的全貌,门前还装有限制车辆出入的栏杆。
因老骥现有资料中查不到该门名,故暂定为不知名称的门。

从其门的位置来分析,此门应是新建宫门的旁门。
旱门七
西宫门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西宫门位于颐和园西北角(北如意门的西边),座东朝西。该门也是当年帝后出入园的正门。清漪园时期,西宫门前有宽敞的广场,广场南北侧均建有配房,中央还设置一牌楼。

进入宫门正对面就是德兴殿,宫门与德兴殿之间是一处院落。


从德兴殿南北两侧的旁门就进入园内了。

现在西宫门的正门还在,不过己从门内的中间南北向隔了一墙,将一座宫门一分为二,墙西变为民居,墙东由颐和园管理人员使用。


宫门外的南北配房都成了民房

宫门前广场修建了许多民居房屋。

原宫门内的一个院落也分为南北二个院落,均是颐和园下属服务单位占用。
旱门之八
北如意门

北如意门位于颐和园北园墙最西端,座南向北,原是是西宫门的配用门,供进出料和工匠进出使用。从北如意门进园后,西侧就是德兴殿和南北旁门。
现北如意门供游人从北面进出颐和园
旱门九
北宫门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北宫门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北侧,北如意门东侧,是最具规模的坐南朝北的一座门,也称颐和园的后门。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北宫门外有东西两座朝房

门前原有一道河流,架桥通过,現桥仍在,水已干涸,河道堵塞。

北宫门因是一座五开间上下两层的楼座,故也称北楼门。北宫门是后来的习惯称呼,被沿用下来。
北宫门内是颐和园后山景区,是处于后山主体建筑四大部州的中軸线上,是直接进入后山景区的主要出入口,当年是帝后们是去香山、静宜园最近捷的通道。
旱门十
眺远门


眺远门位于颐和园后山景区,谐趣园西侧,苏州街东边,后湖北面,座南向北。

现在是后山部分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
旱门十一 西门

颐和园的西门在西湖的西南侧 ,座东朝西,是通往西堤、昆明湖西部水域和畅观堂最近的一座门。

有人讲西门就是西宫门,我认为不对。理由之一,所有资料都记录北如意门是西宫门的旁门,而西门与北如意门相距甚远。其二,清漪园时期西湖外没有围墙,帝后主要是通过玉带桥水路进出昆明湖。其三,从清漪园西宫门老图分析,西宫门应在万寿山西侧,不是在昆明湖的西边。

现在西门的入口处挂着醒目的“颐和园西门”大牌匾。据此推理现在的西门並非原来的西宫门。
颐和园的旱门十一座,除西宫门外,其余十座现在都完好並能正常使用出入。我们期待有条件时复建西宫门,还西宫门原貌!
《未完待续》
【注】文根据介绍颐和园的资料整理编辑,部分段落是本人的推理分析观点,图除注明者外均是从老伴拍摄的颐和园图库中复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