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体味颐和园(二十七)一一园内象征“牛郎织女”的建筑
铜牛和耕织图


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它安卧在雕有水浪花纹的青石座上,两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目炯炯,好像
一位不知疲倦的卫士,护卫着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这只铜牛造型写实,栩栩如生,有着极高的写生塑造能力,加上铸造工艺精湛,虽经两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依旧如新落成一般,特别是背部的金牛铭篆书文字,无一笔缺损残坏,十分难得。可称是清漪园时代的原物了!

铜牛身上铸有乾隆御制的《金牛铭》,铭文80个。内容是说夏禹治水的时候,就流传着铁牛镇水的故事。

(此图是从颐和园老图翻拍复制的)
在昆明湖拓完工后,乾隆也在这里用铜铸造了一只铜牛,希望它给昆明湖带来长运的祥瑞,让兴风作浪的“蛟龙、“鼍鼋”远离这里。铭文里有关键的两句:“人称汉武,我慕唐尧。”意思是说:“大家都说拓展昆明湖是效法汉武帝,为征服昆明国的故事。我的初衷却是仰慕尧帝根治洪水的功徳,寓有习武之义,是放在第二位的。”这里表白了乾隆当初为什么要拓展昆明湖和铸造铜牛。




清漪园时代西堤桑苎桥(后改名豳风桥)和玉带桥西侧一带,曾有一组以农事为主题且具有江南水乡情调的景观,名为“耕织图”,由延赏斋、玉河斋、澄鲜堂、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建筑群组合而成。

该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为内外水操学堂。


2003颐和园管理处恢复了延赏斋等部分耕织图主体建筑,整理山形水系,再现了历史景观原貌。


中国园林里设有农村景色,是一种流传己久的习惯。过去往往将园林称为“城市山林”,其中便也有现在所说的“回归自然”的意思。所以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出现以农村景物为主题的景点和景观,自汉唐以来均有记载。清代皇家园林中如圆明园的“北远山村”、“多稼如云”和清漪园中的“耕织图”等,都典型的反映了古代园林的造景构想。这里除追求自然外,还表现了封建皇帝把农业、农事放在了重要地位。


“耕织图”建筑群恰与建在东堤的铜牛遥相呼应,暗合古代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其实,西堤的耕织图中的机织房和东堤的铜牛,最初並无“牛郎织女”的安排,只是乾隆的近臣们附会之说,以讨好乾隆,有乾隆的诗句为证:“从人漫议女和牛”。在许多亁隆的诗里也都提到了这个巧合,后来乾隆也就认可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时,分别在两岸置放了象征“牛郎织女”的石人,将昆明池比做天河。乾隆有一首诗便说:“汉家欲笑昆明上,牛女徒成点景为”。现昆明池已干涸,牛郎织女石人仍在,不过己移至当地博物馆中展出了。

而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炯炯有神安卧在东堤,远眺着西堤的“织女”。
《未完待续》
【注】文根据介绍颐和园的资料整理编辑,图除注明者外均是从老伴拍摄的颐和园图库中复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