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体味颐和园(二十)一一乾隆清漪园时代的原建筑
养云轩

颐和园的养云轩,始建于乾隆十九年( 1754年),清漪园时代是后妃的居所。很庆幸的是该建筑未被英法联军焚毁,可称这是乾隆爷的原创作品了。到光绪年间,养云轩是随慈禧来园时嫔纪、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现在,养云轩闭门谢客,为工作人办公休息使用,不对游人开放。

养云轩意为“养蓄云气之轩”。乾隆在他的“咏养云轩”诗中写道:“水云养以湖,山云养以室。居山复近水,云相兹合一”。 养云轩位居万寿山山脚,门前葫芦河与昆明湖隔廊,山上松烟石瘴顺着山势漂入轩中,而河湖中的雾气,从水面涌出,当游人从云雾中穿过长廊,漫步在石拱桥上,便进入了“仙境”。


该建筑位于颐和园长廊东头葫芦河北岸,门前的这条小河,严格讲就是个小湖面,呈窄长形,横亘于长廊北侧,但它的形状,完全是一葫芦的样子。

正对养云轩的门,是一座精致的小石拱桥,横跨湖面,而拱桥的位置正处在葫芦的束腰上,东部是葫芦的大头,西部是葫嘴的上部,构思巧妙。湖内又有荷花、睡莲等水生观赏植物,沿岸是葱郁古桕,浓阴被覆湖上,湖水中倒影参差,将养云轩衬托出来,这座湖被称作葫芦河。

养云轩大门为钟式楼门,门呈八角形,门前台阶较高。


门的左右和上方都有石雕砖砌的装饰,顶部还有像似奖杯一样的点缀,好像一座外国的钟表。

(此图来源于网络,谢谢原图拍摄者 )
在清漪园时代,就把这座门称为“钟式门”,有人又称“西洋门”,这不是偶然的相似,而是当时有意的设计。这座门的顶部奖杯装饰可以判断它是仿法国的钟表设计的,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其设计手段为传统中国建筑师处理西洋建筑的常用的设计方法。 乾隆年间,仿照西洋点景建筑形式,较为普遍应用于皇家园林的规划中,恭王府的萃锦园内就有一座类似的建筑。

门额书“川泳云飞”,门两侧石刻楹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婉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为乾隆手书。细致地描写了乾隆对自然景色的一种感受。


养云轩是两进院,一进院东西各有三开间配殿。


二进院在一米左右的高台上,台阶上砌有矮墙,墙上镶嵌砖雕。

顺着石台阶进入二进院。

正对着是五开间的正殿:养云轩前出廊,廊前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两侧有耳房。


养云轩东西侧各有五间转角廊和东西配殿相同。
东配殿名随香、西配殿名含绿,均为三开间,前出廊,廊前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 
养云轩内的牌匾均为清漪园时代的原匾额,是黑地金字一块玉形式,没有边饰,和 “山色湖光共一楼”匾额一致。
《未完待续》
【注】文根据介绍颐和园的资料整理编辑,图除注明者外均是从老伴拍摄颐和园图厍中复制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