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2014-02-18 14:18:18)
标签:

中原传统文化

天地人“三才”合一

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太极阴阳思维

璀璨的明珠

分类: 古建

                 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凡是去过土楼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客家人为什么要建造土楼?我同样有这个疑问。为此,老骥查阅相关资料,询问了资深导游,基本上有了认可的答案。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社会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土楼人的先祖从中原迁徒而来,落户异地他乡,“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为防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进功,便聚族而居,建起了土楼。一般人也十分愿意接受这种说法。在去土楼之前,一位同期疗养的老首长,就是这个观点给我介绍土楼的由来。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但是,当我走进土楼,身临其境,首先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之城,然后看到了一个个单独的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楼是一个扩大的家,又是一座缩小的城!其雄伟壮丽,厐大的规模远远超出其它地区的普通民居。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这样用夯土修造的厐然大物,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建起来,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成。而盗匪洗劫只是一朝一夕的事,财物被抢走了,如何建造厐大土楼?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史料记载,当时客家先祖南迁定居闽西南后,正是远离了中原战火纷飞灾祸连年的环境,闽西南的山区相对稳定与发展,社会环境较为安宁,比其它地区更少匪祸与天灾,人们安居乐业,积累财物,为建造土楼有了一个安定环境和物资保证。从这点来分析,客家人为“防御”而建土楼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我们再从建造年代来看,在20世纪七十年代完全可以用钢筋水泥来替代夯土建造楼房,再安装防盗门窗,同样起“防御”作用。然而客家人的后代,並没有这样做。他们还是按照先祖传下建造土楼的思想理念,建起了一栋又一栋的土楼。固然,建成的土楼,墙厚楼高,十分坚固,起到了良好的防御作用,但,我认为,这决不是客家人建土楼的初衷!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此图是复制,原创摄影不详)

    而客家人为何要建造这种结构布局形式的的楼宇呢?客家人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土楼有形的基础是石块,无形基础就是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儒、道传统思想观念,这坚实强大的基础擎起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观!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儒、道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在土楼里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强烈,这种“三才”合一的模式在其它的民宅中是看不到,这也正是土楼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园形土楼的模式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模式,是同园心的重合,土楼的天井(也称天池)实际上是对太极阴阳思维模式的仿效。天地人之中的人,正是在土楼里实现了和天地阴阳的沟通。

(434)走进福建土楼(二)一一土楼与儒、道传统思想观念

    方形土楼内部空间实际上与园形土楼一样,也是匀称划分的,与园方楼造型同出一源。完全可做这样的詮释︰土楼达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理想境界,作为一种形式与思维、物质与精神产物,土楼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这点来看,土楼已超越了楼宇住宅的局限性,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而闻名全球。

 【注】文字根据“游土楼”整理编辑的,图除注明复制外均拍摄于2013年11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