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荞麦灯盏里的元宵节

(2021-02-27 15:07:32)
标签:

元宵节

分类: 访谈

荞麦灯盏里的元宵节

  新华社银川2月27日电(记者艾福梅)左手托着已经捏好的灯坯,右手拿把小剪刀,一转一圈儿,一转一圈儿,几圈下来,灯就穿了一身“花裙子”。

  26日,农历正月十五。猜灯谜、耍社火是元宵佳节的传统,但对56岁的田洁来说,这一天还要做荞麦灯盏,在天黑后一家人围坐点灯许愿。

 

  田洁(左一)与大家一起“守护”荞麦灯盏。 新华社记者 艾福梅 摄

  今年,她第二次担任宁夏银川“寻找安详小课堂”的“做灯指导”,从头一天开始就忙着指导学员做各式各样的荞麦灯。

  田洁从小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的乡村里,从能拿稳剪刀就跟着大人剪荞麦灯盏和窗花。西吉县与宁夏中南部其他8县区一起被统称为西海固地区。

  在西海固西吉、隆德等县区,元宵节点荞麦灯是一个流传多年的民间习俗。荞麦面放入面盆中,可以掺白面粉,也可以不掺,然后加开水烫面,这样上锅蒸的时候面不发。

  田洁说,在西海固,元宵节灯盏必须要用荞麦面做,因为荞麦花、荞麦秆和荞麦壳都是红色的,远看荞麦地红火旺盛像要燃烧一样,所以当地人都取荞麦红火吉祥的寓意。

 

  西海固人杨立萍(中)正在与村里妇女一起做荞麦灯盏。 受访者供图

  今年66岁的杨立萍是隆德县陈靳乡新河村人,她从有记忆起家里就有元宵节做荞麦灯盏的传统。但直到出嫁后,她才真正开始做灯盏。

  不同地方做荞麦灯盏有不同的说法。杨立萍告诉记者,在她的家乡,一人要做两盏荞麦灯,分别在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上点燃。但在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的记忆里,每个人也要捏两盏灯,主灯人人一样,副灯则要捏成各自的生肖样子。

 

  宁夏银川“寻找安详小课堂”相关负责人张润娟(中)正在给小孩子介绍荞麦灯盏。 新华社记者 艾福梅 摄

  西海固老百姓在灯里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期盼。“就希望新一年红红火火,一家人都平平顺顺,外出打工的孩子们也能多挣点钱。”杨立萍说,每年点灯后,大家还会比比谁的灯花大,因为灯花越大,寓意着这个人这一年将更平顺。

  郭文斌在自己的长篇小说《农历》中详细介绍了家乡元宵节点荞麦灯的民俗。这些年,他还借助“寻找安详小课堂”这个平台,把这一家乡的民俗推广给更多人。

  “家乡人也把这个叫‘明心灯’,灯一点,这辈子就不会做错事、走错路了,就不会迷了。”郭文斌说。

  今年36岁的折媛媛就是在“寻找安详小课堂”上学会了做荞麦灯盏。这个祖籍陕北、在银川长大的姑娘告诉记者,在跟着郭文斌老师去西吉老家完整体验做灯点灯后,她才真正明白荞麦灯盏的意义。

 

  田洁(右一)正在指导大家做荞麦灯盏。 新华社记者 艾福梅 摄

  如今,她还把这个民俗带进了自己家,已连续四年做灯点灯。 “在城市的元宵节,一家人一起静静地做灯、点灯、守灯,安静,不喧嚣,感觉真地点亮了心灯,提醒自己不要做糊涂事。”她说。

  晚上七点四十,在郭文斌的带领下,“寻找安详小课堂”的学员们点燃荞麦灯。关掉电灯后暗黑的屋里,只有一簇簇荞麦灯焰摇曳生辉,大家精心“守护”着自己面前的灯盏,共同许下美好愿望。

  半个小时后,荞麦灯盏熄灭了,大家开始品尝。“吃了热热的灯盏,心明眼亮,身体健康日子好!”田洁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