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年俗 留住心中乡愁

标签:
乡愁传统文化 |
分类: 访谈 |
按:这是答新华社记者艾福梅女士问中的部分内容,转贴在此,供博友一笑:
http://www.n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02/02/c_119202519.htm
http://news.hexun.com/2014-02-01/161887749.html
今年48岁的郭文斌出生于宁夏西吉县,其短篇小说《吉祥如意》获鲁迅文学奖。郭文斌积淀十二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农历》是一本“小说节日史”,以两个乡村孩童的眼光为主线,通过对元宵、清明、中秋、上九等15个传统节日的诗意发掘,展示渐渐消弭的中国传统乡村文明。
在《农历》中,郭文斌带着中国人和中国人的过年情结返回童年,返回故乡,体味“乡愁”。他不止一次说过,“过年不回老家,就像结婚不进洞房。”“有年的地方才是故乡。”
但现在,郭文斌却有点失落,不敢回家。“老家的村庄没有消失,但乡音、乡愁却淡了。我再不能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山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伸手可摘星辰。”
城镇化,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乡愁,每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乡愁需要视觉凭证,需要细节支撑,需要一井一石一树……然而,在过去的十年,我国每天消失几十个村庄,越来越多的故乡变得“千城一面”。
“城镇化是一个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挡,但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一点,不能让农村人丢掉原有的文化财富,要留住"乡村文明"。”郭文斌说。
在郭文斌眼中,留住乡愁,除了放慢城镇化的步伐,留住村庄、留住河流,还应留住人们“心中的乡愁”。
“乡愁既体现在中国人过年时的"集体狂欢精神",也蕴含在最朴素的"审美精神"以及最原生态的"祝福精神"中。”郭文斌说。
他说,所谓年味越来越淡,跟人们的精神变化息息相关。曾经一家人围坐红泥小火炉闲话家常,曾经雪打花灯感觉美不胜收,曾经除夕祭祖庄严凝重,而现在剥离了“祝福”的年俗只剩下吃吃喝喝。
“我们亟待传承传统年俗,把传统民俗中能够给现代人提供心灵支撑的一面开发出来,让现代人明白过年时吃的那顿饺子就是跟平时吃的饺子不一样。”郭文斌说。
倾力于“留根”事业的他反对春节旅游过大年。“旅游过大年和回家过大年绝对是两种感觉。回家过大年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祭祖—给祖先点燃一炷清香,这样做是连根养根,为我们的生命之树补充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