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就在眼前

(2011-11-03 23:00:32)
标签:

《弟子规》

访谈

文化

          幸福就在眼前

 

                                   ____《北方周末报》郝宇东先生问

 

 

 

                                                                         郭文斌

 




问:您着力推行的“安详文化”,其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行这一文化?

答:安详文化是想提醒一下世人,生命本身就是快乐的矿藏,只不过因为我们太粗心太大意,或者说是被粗心大意,而舍近求远,舍本求末,一生满世界地找幸福,却不知幸福就是我们本身,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最简单最朴素的生活现场。这个灯下黑,就成了天下最大的冤枉!

之所以要推行这一文化,小而言之,是因为自己从中尝到了甜头,想让大家分享;大而言之,是它关乎到大地安稳、社会和谐,因为向外寻找幸福的结果是欲望的过度膨胀、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过度污染、竞争的过度激烈,最终的结果将是人类的末日,要么被灾难吞没,要么被战争吞没。


问:您的书中提到中华民族古传统是向“内”寻找幸福,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追求道德、强调伦理、注重因缘、敬畏逻辑。一个追求道德的人,他自然会向人格处用力,而不是“物格”,一个向人格用力的人,他的目光自然在“内”,心思自然在本质,这也就是古人为什么强调省察、觉察、觉悟的原因。就是说,古圣先贤他们更加注重跟踪心意,而不是跟踪物意,不是跟踪股票行情,不是跟踪机会。

中华民族之所以强调伦理,是因为伦理本身就是快乐,所谓“天伦之乐”。古人发现,父子之亲是快乐的种子,因此古人特别强调孝道。孝看上去是一个“向上”的姿态,事实上它更是一个“向下”的姿态,这种“向上向下”的交汇,就像是植物在白天借茎叶把光变成能量,夜晚再用根把能量提供给茎叶,从而给家提供一种绵延不绝的温暖。一个充分体会过家的温暖的孩子,他成人之后,自然会把这种温暖带到社会,成为一个温暖的种子。相反,一个从破碎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他是对社会带有敌意的,这种敌意,很可能是一个反道德反社会的潜在因素。

中华民族之所以特别注重因缘,是因为因缘观让人释然。当一个人的心中有因缘这个概念,他的辩证法就会完美得多,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因缘聚会,就不会对物质过度贪恋,也就不会对爱恨情仇过度记较,因而淡泊,因而淡然,因而轻松,因而快乐。现代人之所以活得特别累,特别焦虑,就是因为心中没有因缘这个概念,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奋斗所得,包括爱情,包括幸福,也是奋斗所得,这个逻辑自然会派生痛苦,派生焦虑,当然会派生灾难,因为奋斗意味着损人利己。

中华民族之所以特别敬畏逻辑,是因为逻辑无漏。这个无漏的逻辑,我把它称为“第一逻辑”。“第一逻辑”告诉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福自我求,命由我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信念,自然会让我们的焦虑自动脱落。一个心存“第一逻辑”的人,他就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一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怎么会不幸福呢?

由此可见,一个向内寻找幸福的民族,不会将幸福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

由此可见,只有我们把目光折回来,向内,和谐才有可能,幸福才有可能。

 

问:《弟子归》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成人是否有学习的必要?

答:现在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启蒙”这个词,从一定意义上讲,成人更需要“启蒙”。相对于一个被茶垢严重包裹的杯子,刚刚出厂的杯子恰恰不需要“启”,或者说,相对于一个刚刚出厂的杯子,被茶垢严重包裹的杯子恰恰需要“启蒙”,这个“蒙”,就是污垢。一个没有经过反蒙蔽反污染训练的人,他的心灵已经被经年的灰尘严严实实地蒙上了,这些人,恰恰应该是“启”的对象。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过《弟子规》,就会发现它不但是一面镜子,而且还是清洁剂。快乐和幸福是生命的光明,需要不断地“启蒙”做保障,学用《弟子规》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

这也就是《大学》为什么要讲,大学之道,首先在“明明德”的原因,因为一个没有“明明德”的人,他是不可能“亲民”的,更不可能“止于至善”的,一个压根就不知道幸福为何物的人,怎么会带给别人幸福?这就像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北京在哪里的人,怎么会把别人带到北京去?


   
问: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何在今天《三字经》、《弟子归》这样的传统经籍无法像过去一样广为流传?

答: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传承体系发生了故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快乐功能“丧失”了。但这种丧失肯定是暂时的,历史必然还会选择这些经籍的,因为这些经籍并不是谁发明创造的,而是我们生命本质的自然呈现,就是说,只要人类还存在,它们自然会存在。打个比方,只要太阳存在,阳光必然会存在。因此,我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用了大量文字探讨了如何恢复经典的“种快乐”功能。


问: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国人该如何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壮大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成为大海,成为高山。事实上,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大海,就是高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们沉睡了。我的体会是,只要唤醒她们就足矣。当一个人尝过了“本有”的山珍海味,他自然会对泊来的小茶小点没有兴趣了,即使有兴趣,也只是作为茶点用用,但绝不会以其为主食。<弟子规>到底说什么》这本书,就是想引导人们看到我们本有文化的自足性,圆满性。

 

问:安详是克制欲望的武器,但欲望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怎样才能做到安详与欲望的平衡?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好好讨论一下这个“前进”,如果一种“前进”,让我们丢掉了健康,丢掉了幸福,丢掉了快乐,丢掉了安宁,丢掉了安全感,丢掉了起码的生存的环境,它还是“前进”吗?因此,中国古人在“反动”中完成“前进”,或者说是保持“前进”,它的逻辑是“天人合一”,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但是欲望逻辑疯狂鼓动人们,天地是我们消费的对象,万物是我们挥霍的对象。因此,如果我们不解决“前进”这个大前提,欲望膨胀的结果,将是人类的末路。古人早就发现,人的欲望是一个巨大的惯性,如果没有一套“反动机制”,就会把人类带向灭顶之灾。安详的作用之一,就是“反动”。

 

问:如果把安详看作阻止人类作恶的内因,公正建全的制度作为外因,您觉得哪点更重要?

 答:当然是安详更重要。阻止作恶的最好办法是让恶自动终止,而让恶自动终止的最好办法是让它变成无聊,或者说无趣。而要让恶成为无趣,就要让人们尝到善的有趣。就像一个见过大海的人,河湖将不会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一个品尝过仙桃的人,山桃再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一样。生命的意义无非是获得喜悦,如果我们现在就在喜悦之中,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如果一个官员没有找到比贪更快乐的东西,制度再建全,刑罚再严厉,他也会铤而走险,因为贪快乐。因此,让官员找到一个比贪更快乐的东西,就成了关键。安详就是想引导人们在生命本身中找到这种超然的快乐,可以作为一切泡沫快乐替代品的根本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安详才是真正的经济。

 

问:我看到,您差不多用一半的篇幅讲实践《弟子规》的六个原则,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一个理论,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它永远只是一个理论,和我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弟子规》是一个非常好的药方,但只有在我们依此用药之后,才会产生作用,否则,它只是一个药方而已。因此,面对那些对《弟子规》说三道四的人,我会先问他们一句,您实践过吗?如果没有实践过,那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我也建议一些开《弟子规》课的学校,背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否则,你还不如让同学们去背“四书五经”呢。但在现代社会如何实践,人们非常茫然,因为传统断代已经一百多年,现代社会人们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包括我个人,也一时找不到学用《弟子规》的方法论,这六个原则,就是我这些年在学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问:看得出,你对安详文化充满信心,但是这个社会毕竟太功利了,到底有没有人接受它呢?

答:答案是肯定的,我和我的孩子,还有周边的许多受众,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它的功效。《寻找安详》出版后,不少人一买就是一二百本送亲戚朋友,许多单位给职工配发。更有甚者,拙著《农历》出版后,有一位叫楚文的女士,一次批发了两千册,义捐给陕甘青蒙等地的读者,她和她的孩子,就是一位安详文化的受益者。让人感动的是,她的生活并不宽裕,现在还住在不到六十平米的房子里。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华书局20117月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