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是安详

标签:
访谈济南时报文化 |
分类: 访谈 |
问:我以前读过《弟子规》,可这次读了您的《〈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后仍然觉得别开生面。您用一本书的篇幅解读古人这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可见用力之深。那么,您最想通过这种解读告诉读者什么?
答:告诉读者生命的本质是安详,如果我们此生和安详错过,等于和生命错过。而《弟子规》,是先贤为我们找到的打开安详之门的最好钥匙之一。
问:这几年来,也有很多人提倡读诵《弟子规》,您的此次解读是否受这种潮流的影响?或者是,您想通过自己的解读校正现实中的某种偏差?
答:我对近些年推广《弟子规》的所有仁人志士充满敬意,无论效果如何,只要他们的动机是为了受众,都值得我们赞叹,但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不把其中的大逻辑讲透,如果不帮读者找到可操作的把手,只是通过诵读,是解决不了社会病相的,甚至会发生学生在吟诵现场行窃的事件,这当然就会遭到人们的质疑和诟病,就这么一个小册子,是不可能应对社会危机的,有人甚至会认为推广者十分幼稚可笑。您讲得很对,希望读者看完本书,能够对《弟子规》生起真正的信心,希望推广者看完本身,受一些新的启示,为《弟子规》更加深入地植入大地深处服务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问:我还发现,您解读《弟子规》时,调动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资源,那您是否觉得儒释道三家思想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座,或者是最大的“思想公约数”?
答:非常对,在我看来,儒释道都是服务于人生幸福的,他们是我们的三位亲人,一位是父亲,一位是母亲,一位也许是祖母,也许是姥姥,他们都想让我们生活得幸福美满,获得吉祥如意,如果说她们三家有一个最大的思想公约数,那就是爱,无条件地爱,也就是我这些年讲的安详。
问:用一本书的篇幅来解读《弟子规》,您怕不怕别人说您过度阐释?
答:恰恰相反,我觉得《弟子规》是讲不完的,如果细讲起来,应该是十几本书才是。因为它太伟大了,这个“伟大”,只有在你认真实践之后,才能体会。不说别的,单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一句,就可以写一本书。
问: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般性的解读之外,您还提出了“安详文化”的概念,您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是“安详文化”,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安详?
答:安详是生命的本质;它是快乐之根,喜悦之根,幸福之根,或者说是根本快乐,根本幸福,根本喜悦;为了让大家好理解,我常说它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就是说,如果一个快乐,它还需要条件,就不是安详。比如,我渴了,得到一杯水,我快乐,这就不是安详;安详是有水我快乐,没有水我也快乐。可见,它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快乐,一种只有向内求才能得到的快乐,一种反条件的快乐。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来自欲望满足的快乐,来自服务的快乐,来自外在的快乐,它是我们生命本质的体,也是我们生命本质的用。打个比方,如果说生命是太阳,那么安详就是阳光,如果生命是月亮,那么安详就是月光。我这样讲,大家就会问,那还需要寻找吗?没错,它是客观存在,它与生俱来,却因为我们没有“醒来”,因而感觉不到它,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它太简单了,我们即使看到它,也不愿意相信。通常情况下,如果我讲,有水我快乐,没有水我也快乐,有人就会说,那怎么可能,没有水,我渴啊,事实上,它就是可能,只要我们找到安详。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安详,《弟子规》是一把很好的钥匙。只要我们愿意百分之百地落实《弟子规》,就能开发出来这种快乐。但是我们要开发这种快乐,需要把傲慢放下,把偏见放下,把成见放下,把心灵调整到一种归零状态,然后像小孩子一样,从《弟子规》做起,就能得到。于此,我在书中有分享。
答:之所以提出“安详文化”,并尝试着实践,是因为我看到这个社会灾难太多了,作为一个作家,就要思考这是为什么,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地多灾是因为大地失去了和谐力,人类多难是因为人类失去了和谐力。那么,这个和谐力到底是什么?一个词跳出了我的脑海,它就是安详,然后寻找,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很有效果,后来被受益者请到一些大型讲堂试讲,意外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就从银川讲到全国各地,包括北大和清华。后来,被中山图书馆的吕梅馆长推荐给中华书局,由当年策划出版于丹《论语心得》的祝安顺先生策划出版发行,同样受到读者欢迎,不到半年就重印三次,一些读者一买就是几百本送朋友,真是有些如饥似渴,可见人们心中非常缺这一块。意外的需求让我只能暂时放下创作,一边补课,一边做深入实践,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弟子规》和安详能够互相印证,互为方法论,就有了现在这本书。
问:您在《〈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一书中提到过一位您的中学数学老师,您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打瞌睡他“罚”您背古文。这位老师让人心生感动,您能否再多透露一下他的信息,如他现在生活得还好吗?是否已经退休?等等。
问:您曾说过“四种飓风把现代人带离家园。一是泛滥的欲望,二是泛滥的物质,三是泛滥的传媒,四是泛滥的速度。”,可是,现在看来,这“四种飓风”似乎并没有减弱或停止的迹象,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该怎么办?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华书局2011年7月版)
济南时报: 2011-10-16
http://jnsb.e23.cn/html/jnsb/20111013/jnsbB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