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小说

(2011-07-13 19:09:55)
标签:

《农历》评论

文化

分类: 评论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小说 

                     ——读郭文斌长篇小说《农历》

 

 

 

 

                                      汪守德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2011年2月第2次印刷)



     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堪称是一部奇特而富于魅力的乡村文化小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难得看到写得如此干净纯粹而富于诗意、弥漫着浓郁自然和谐气韵的作品。曾生长于宁夏乡村的作者,乡村生活或许曾给过他许多的苦难和快乐,并且留下十分深刻而清晰的影像。当他告别乡村进入城市并经历城市文化的长久浸染之后,是文学的缘由使其情不自禁地以现代目光回视乡村生活,那些对于乡村的生活记忆和文化记忆,便统统复活和发酵,使他一定常常产生背井离乡的游子般激动。每一位从乡间走出的作者,都会在心中将故乡保留成一片圣土,文斌则更是如此,难以释怀的情感促使其以文学的方式,写一部关于乡村的独具风味和价值的作品。作者仿佛是自传式的淡定而又激情的抒写,从普通个体切入乡村文化的根基与血脉,铺展出一部富含情感容量和生活情致的中国乡村文化长卷。

小说以我国传统节日设目的结构方式可谓别出心裁。节日与节气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心理中有着谜一样的力量与意义。它不仅仅是具有鲜明民族习俗的特征,更凝结着民族的过往历史、丰富情感和美好期冀。而小说精心选择的节日与节气及其周而复始的循环与轮回,无疑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和生活过程的一次较为完整的展示和认识,作者所欲在作品中呈现和表达的乡村文化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蕴涵便浑然天成地包含其中了。小说的主人公六月和五月都是乡间自由的风吹拂之下成长的花蕾初绽的少年,自然是所有节日的最热衷者,更是传统文化新的承受者。似乎只有他们才是节日的真正主角,最能天然地感知和享受节日的快乐。在以节日和节气为核心构成的具有隆重仪式意味的乡间时刻,他们无拘无束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和感官,来接触、体验和认识这个世界。小说独具匠心地从少年这个人生最美好的时段切入,使乡间的一切都如露珠般新鲜和灿烂。文化的古老和少年的崭新不仅是一种有意味的对比,更令乡村的生活显示出丰富而鲜活的形态,反映出乡村坚韧沉着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也给乡村的人生寄予了无限想象和希望的空间。

显然,小说是在一种人生的源头与起点上展开描写的。六月带着与生俱来的无穷疑问开始了自己最初的人生之旅,相对闭合的乡村生活,纷至沓来的种种节日,质朴淳厚的父母、兄姐、朋友与乡邻,几乎就是其少年时光的全部世界。他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少时的代表和化身,引领我们从往事门前走过,重温少年的美好时光。原初或原始的情感与心理萌动,使六月从认识的混沌中睁开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他同这个世界的关系似乎都是由刨根问底式的连串的问号组成,这是属于少年的典型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特征。小说刻意把姐姐五月设计为与他交流沟通和相互诘问的对象,因而两人的对手戏无处不在的进行着,两颗幼雅或青春心灵对未知事物的对话与探究,也在各种场合和各个层面展开。既是姐弟,也是朋友,又是异性的关系,使两人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直率与隐含、尖锐与柔和、赞赏与龃龉等多种可能性。在此过程中,作品以极其诗意的笔墨,描写乡村生活怎样以最温暖的形式,亲人们怎样以最具亲情的方式,敞开胸怀拥抱尚在懵懂之中的少时儿女,让他们在一个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世界里徜徉,自觉不自觉教他们以人生的常识与经验,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日常人伦、生产劳作、生死繁衍乃至世间万物,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现实和逻辑及其种种玄妙韵味。

在作者的笔下,乡村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丰富性。乡风民俗、宗教祭祀、传说神话、诗词歌咏,川流不息地从遥远的源头汩汩流转而来,并且围绕接踵而至的节日陀螺般展开,形成乡村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浓郁氛围,并且融入六月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润物无声或强烈夸张的形式,浸泡、熏染和撞击着他们的少年之心。他总是以少年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现象和奥秘,来完成和实现一个少年对生命历程中遭遇的各种问题的随机式的关注和提问。而提问的过程显然就是吸取养分的过程,解疑释惑的过程,因而就是六月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六月心灵的袒露与递进,小说将人物成长的历史与故事写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他对这个似知未知、似懂非懂的世界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囫囵吞枣,或是细嚼慢咽;无论是茅塞顿开般领悟,或是困顿不解般迷惑,由于他的成长之路始终绵延在亲情的关爱之中,并且有着乡村文化乳汁的充沛浇灌,使少年的生活既像雾一样混沌朦胧,也像春光一样和煦明媚,更像泉水一样欢快清澈。以乡村文化为背景映衬的六月敏感的童心,像一条活泼的溪水在充满激情地流淌,使作者所描绘的这种看似极其平淡的乡村生活,不再仅仅是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而是在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叩问之中,世界逐渐打开,情感逐渐发育,心智逐渐成熟,想象逐渐丰富,眼前的一切逐渐变得清晰明了起来,少年的心踏着已知的阶梯逐渐抵达彼岸与未来。完成这一过程,事实上也意味着民族文化之根,在年轻的生命个体中得以传承、深植和发展这样一种生动、具体而形象的过程。

《农历》写得既那么简约与单纯,又那么丰赡与饱满,显示出文斌独特的文学品格与追求。作品跨文体的复调式写作,也许是作者缘自这部小说文体需要的一种尝试,使作品本身包容了很丰富的思想与文学含量。小说叙述的松弛与节制,抒发的含蓄与奔放,意蕴的隐匿与显豁,风格的清新与质朴,以及对现实的逼真描绘,遐想的浪漫无羁,人生哲理层面的深入,乡村风俗与风情的细腻呈现,赋予作品某种令人心向往之的强烈美感。特别是作品描写少年以纯净好奇的心灵触摸周遭世界,竟是如此地灵醒细密、婉转曲致、妙趣横生,让读者平生许多会心的微笑与感动。这不止表明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精细入微的观察与体悟,也充分反映出作者的卓越想象力,更显示出作者心灵的自由和心地的纯净,使人相信作者似乎有一种佛性藏在胸中,并且是那样的宅心仁厚,有一种渗透到骨髓的优雅和温存从作品中散发出来。“吉祥如意”这样的祈语,并非只是他作品时可闻见的美丽符号,也是他作品氤氲而成的文学气象,还是流淌于他内心的一条情感之河。作品虽然对所表现的生活进行了某种过滤,但乡村韵味的丰盈和生活质地的坚实却是显然易见的。小说的成功创作表明,在纷纭扰攘的现代社会,童心不泯、血脉贯通、文化流传,依然会焕发出巨大的人生魅力。也许,《农历》描绘的只是一处乡村的风景,一种生活的场景,但它讲述的是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接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小说,是作者在寻找自己的情感和心灵之根。

 

(《杨子江评论》2011年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