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是花朵的如意
(2011-01-07 12:24:24)
标签:
长篇《农历》文学报文化 |
分类: 访谈 |
问:《农历》以农历节气为序,选择西北农村一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为主要铺陈对象,集中书写了农历中的十五个节日。请问您为何选择这样的主题创作?对于“年”的重温,在当下生活中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我们再看看当下世界,打开每天的传媒,重要位置多被天灾人祸占着,触目惊心。而这些天灾人祸又以惊人的速度更新着,人们甚至来不及记住标题,就被新的天灾人祸顶掉。就连天灾人祸都是如此匆忙,如此席不暇暖。为什么?在我看来,天灾是因为自然失去了“农历”,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农历精神”。
因此,我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根是花朵的如意,皮是毛的文明。
问:在有关传统文化的书写中,不少作品选择夸张和极具表现力的方式,而您却以唯美的细节见长,相对淡化故事情节,并在写作中穿插了大量训蒙片断、西北民谣、春官词和花儿,包括一些几乎失传的剧本。《农历》为何采取这种外界看来“不讨巧”的叙事手法?
答:一直奢望着能够写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读的书,也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读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增益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样一本书,但是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
既然心存这一目标,就注定了作者不能讨巧,因为化育是反讨巧的,就像一棵树,它必须经历“农历”秩序,才能成为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合抱之木。反季节菜之所以会吃死人,就是因为它讨了巧,违反了“农历精神”。
问:《农历》以谈“年”为主,可以说延续了您一贯的暖意和平静,并与外界的喧嚣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这样的写作,是否刻意而为?
您提问时绕开“农历”这个词,用“年”,更有味道,《说文》释“年”为五谷成熟,《农历》的理想正是“年”,只不过是一种心灵之“年”。
还有一个想法是,世界已经非常喧嚣了,不需要作家再增加一份喧嚣。在这个时候,为人们提供一份心灵的暖意和平静,不但是创作,而且是善。
(《文学报》2011-1-6)
文学报:根是花的如意
http://wxb.wenxuebao.com/wxb/html/2011-01/06/content_71095.htm
人民网:《农历》列入最期待五大作品
http://nx.people.com.cn/GB/192491/192491/1367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