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未失败,但也没成功
(2010-01-23 00:56:40)
标签:
《孔子》阿凡达电影娱乐 |
分类: 随笔 |
之所以设法推掉今晚的两个应酬,就是为了第一时间看到《孔子》。早上就让儿子打电话问《孔子》几点上影,儿子说晚上八点半有一场。
从单位回到家,妻已做好了晚饭,草草地用完,一家人就打的往电影院急赶,这时离电影开演还有两个小时,我们担心去得迟了会买不到票。
但是一到电影院门口,却发现票房门口只有两个人在买票。
妻子提议去逛商场。我说可以。儿子说还是先下车买好票再去。妻说回来再买不迟。我说先买上吧,惦记看《孔子》的人肯定很多,而且是首映,弄不好会买不到票。儿子听了我的话,付了的费下车买票。
从商场回到电影院,门前的人还是寥寥。
提前二十分钟进场。我一直盯着入口看。儿子问我一直盯着入口看什么。我说怎么这么点人啊。儿子笑着说,像是这《孔子》是你拍的似的。我说还真是的。
这几年不揣浅陋,到处去讲《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时间长了,心里就有一个活着的孔子。我不知道胡玫导演手下的孔子,发哥演义的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够成功,也希望他跟我心中的那个孔子不要离谱太大,当然我更希望从电影中看到我没有发现的那个孔子。
真是让人失望,直到电影开演,座位上的人也就一半。
儿子说,《阿凡达》首映可是爆满。
我说也许是因为今天天冷,儿子说《阿凡达》上映那天天更冷。
不说也罢。
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这是我看完《孔子》的第一个感受。客观地说,作为一部电影,《孔子》已经拍得很棒了,发哥显然进入了角色,它将对孔子走向世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就像于丹的《论语》对原《论语》的贡献一样。因此要向出品人、导演和演员致敬,同时还要向编剧致敬,他能够把散落在《论语》中的珍珠比较成功地串在情节中,已经很难得了。
但电影院里的《孔子》显然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无疑离真实的孔子还有很大的距离。
尽管策划人说,《孔子》拍的是孔子这个人,不是他的思想。但问题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思想,怎么去体现那个人?人之所以为人,不单单是因为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他的灵魂。
当然,圣人和俗人的区别是圣人能够说到做到,就像孔子称为卫君而捐躯的子路才是真君子,因为他说到做到了,因此主拍孔子的“行”肯定没错。
但毕竟,办学是孔子之“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忽略。
办学之所以没有被拍,也许是因为难拍,也许是因为导演担心拍出来“平”,没有戏剧性,对票房不利。
我不反对导演突出孔子的军事才能,但问题是,如果要比军事,孔子肯定不如孙武,不及诸葛,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恰恰是他厌恶“军事”,因此军事不应是《孔子》的重点。
如果把战争的篇幅削去一部分,用来拍办学细节中的“盛大”,用来拍孔子的“说”的盛大,将会成全《孔子》的盛大。
因为当“说”成为真理的流布,这个“说”业已变为“行”。
世俗层面的“说”肯定比“行”易,真理层面的“说”也许还要比“行”难。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孔子》拍得怎么样,我会告诉他,这仅仅是《孔子》的上集。
我们盼望着导演能够把“下”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