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bmiddle/5fca0f83g966647f955ce&690
唐绞胎骑马射猎俑 高36.2 長30厘米
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代绞胎陶瓷工艺
作者/翼雲
馬四肢直立於長方形底板上,披髻缚尾,馬鞍上坐一武士,頭带襆頭,侧身回首仰望天空,雙手作张弓搭箭的射放状,腰間褂一長劍。馬身和人身均傒绞胎,胎呈白色,外罩彩釉,色彩艷麗,絢爛斑驳。绞胎在三彩器中较為罕見,工藝難度大,表现出唐代陶器製作水平之高超。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唐代的河南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生产绞胎的窑口又大都集中在中原大地河南省。其中规摸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当属河南的巩县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和绞胎瓷器。后来在此窑又发现了青花瓷器残片,使我国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从元提到了唐,可见此窑在唐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均有河南盛产白瓷向长安进贡的记载。唐代巩县窑到长安交通十分方便,两三里外即是洛河,陶瓷用船运输可达洛阳,溯黄河入渭直抵长安。向朝廷进贡瓷器说明巩县窑瓷器烧制的水平,因为生产贡瓷,反过来也促进了巩县窑瓷器烧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唐代公元714年前后,巩县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三彩和绞胎。之初的绞胎瓷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陕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
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盌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盌,口外撇,盌身浅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绞胎)阴干后将四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复。绞胎瓷器之中还有一种小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组团花大体相同,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绞胎枕传世品较多,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据此又可知,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杜”、“裴”等名家刻款。
http://s1/bmiddle/5fca0f83g966682fe0730&690
唐代绞胎木纹瑞兽
http://s7/bmiddle/5fca0f83g966685e9ce96&690
http://s8/bmiddle/5fca0f83g9666888a29a7&690
http://s9/bmiddle/5fca0f83g96668a9b9d48&690
唐代绞胎木纹三足陶瓷盘
http://s1/bmiddle/5fca0f83g7570a7abf980&690
http://s8/bmiddle/5fca0f83g96668f35d147&690
http://s8/bmiddle/5fca0f83g96669a4e6417&690
唐代绞胎团花陶瓷枕
http://s16/bmiddle/5fca0f83g96669cee660f&690
http://s13/bmiddle/5fca0f83g96669fc6f57c&690
唐绞胎相花枕
http://s10/bmiddle/5fca0f83g9666b67c2289&690
http://s5/bmiddle/5fca0f83g9666b7d68c94&690
金代绞胎团花碗残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