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徐翎超的钟馗画值得喝彩(湖北·吴修睿)

标签:
转载 |
![[转载]徐翎超的钟馗画值得喝彩(湖北·吴修睿) [转载]徐翎超的钟馗画值得喝彩(湖北·吴修睿)](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徐翎超的钟馗画值得喝彩(湖北·吴修睿) [转载]徐翎超的钟馗画值得喝彩(湖北·吴修睿)](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董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桐城)人。北宋著名画家,宋代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李公麟是北宋时期一位颇具影响的名士,其白描绘画为当世第一,被称作"白描大师"。其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宋人书风。还长于考古。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他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他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对其后代人物画影响很大。他画的山水,"以立意在先,布置缘饰为次"。他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造型正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画马过韩干。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百代宗师。
苏汉臣(1094年―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著名画家。北宋末年任画院待诏,南宋初年任承信郎。画学刘宗古,所绘人物、士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
梁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并官至漕运千户。王振鹏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宫廷画作品,见于著录或流传至今的就有数十件。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明朝美术宗师,中国最早有名望的插图画家。其艺对后来中国的版画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一生工诗善书,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其人物画成就"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他是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的画家。其人物造型和线条要比壮年期高古,人物头大身短,显得颇有稚趣,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壮年期那样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其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
戴
张
郭
张
尤
金
黄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清代著名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鳝、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李方膺既不是扬州人,又不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置身于"扬州八怪"之列?关于这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所刊管劲丞遗稿《李方膺叙传》已经作了考证,其要点为:一、人品、画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鳝,汪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二、通州于雍正元年(1723)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板桥对李方膺的画艺极为佩服,评价极高。
罗
虚
蒲
吴昌硕(1844.8.1—1927.11.29):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作为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海派后期的大师级人物,吴昌硕是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上的关键人物,他承前启后,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艺术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众多现代绘画大师或出自其门下,或受其艺术影响。如近代“海派”诸家、“北京画派”的陈师曾、齐白石等,还有像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也无不受到吴昌硕的影响。吴昌硕在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草圣张芝齐名。
任伯年: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清代著名人物、花鸟画家,海上画派的巨擘,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长、任渭长、任预)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前一个月作的。任伯年是一位人物、花鸟、山水兼擅的全能画家,其花鸟水平足以与人物画抗衡,亦有论者更推崇其花鸟画造诣。他的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并对近现代花鸟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雪涛说他用色非常讲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来没有一个及得过他。任氏不但是海派早期绘画的集大成者,也正是由于他和吴昌硕等人的推动,将传统文人画的创作取向从士大夫的高标自许推向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强化色彩的艳丽和写实的造型,并抒发个性和人文精神的新风气中去。
任
高其佩(1660—1734):“扬州八怪”罗聘之师,字韦之,号且园、南村、书且道人,别号颇多,另有山海关外人、创匠等。奉天辽阳(今属辽宁)人,隶籍汉军。清代官员、著名画家,指画开山祖。康熙时以荫由宿州知州迁四川按察使,雍正间擢都统,后罢去。高其佩艺术才华出众,能诗、工画,大胆地创造出了别具情趣的“舍笔而求之于手”的表现技法。高其佩艺术才华出众,能诗、工画,他在细绢上所描绘的亭台楼阁、人物、花鸟、鱼虫等等,笔墨精细,设色艳丽,精妙绝伦。他在临摹了大量的前代名人作品,打下了深厚的根基之后,开创了一条新路。大胆地创造出了别具情趣的“舍笔而求之于手”的表现技法。高其佩指画有“叱石成羊”之妙,他创作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时,均信手一挥而就,“倾刻数十幅,……无不绝人。”他一生作的画数量惊人,可惜大部分早已失传,保存下来的多藏于各地博物馆。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高其佩》(杨仁恺著)一书,对他的生活和创作道路做了详细的论述,指出他的最大贡献是:“标题材之新,立结构之异,对当时和后来绘画艺术都有一定影响。”
华
曾衍东:生于1750年(曾子第67代孙),字青瞻,一字七如,号铁鞋道人、七如道人、七如居士、七道士、冰渊老叟、冰父山人等,祖籍山东嘉祥,逝于浙江温州。清乾隆壬子(1792年)举人,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画家、小说家、杂剧家。曾衍东乃通才型书画家,他的绘画受“扬州八怪”的影响,属非正统的文人画一派。曾衍东历经乾、嘉、道三朝,社会由鼎盛日渐式微,官场腐朽没落,人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他身为小官吏,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较低,故能长期接触劳动人民,体恤、同情劳动人民。他的经历与“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鱓有相似之处,又长期生活在湖北、浙江一带,从思想及书画艺术上无不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在书画创作上亦有独到之处。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清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重要画家。世人称其与苏仁山为"岭南画坛二苏"。清同治元年(1862),苏六朋在广州病逝。善人物、山水,尤以人物故事画著称。苏六朋最擅长人物画,内容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中百姓的市井风俗,平凡生活,以及市民喜爱的传说故事。他善于画"指画",作大幅人物画时常以"指笔兼用"。一指一笔相互配合,能"工"能"意",线条转合流畅,颇具得心应手之妙。苏六朋所作的山水画与花卉设色亦以落笔浓淡相宜,变化雅致而为士林赏识。
胡锡珪(1839—1883):初名文,字三桥,号盘溪外史、红茵生、红茵馆主,室名盘溪小筑、红茵馆。江苏苏州人。近现代海派六十家之一,现代著名画家。布衣,长居吴下。工画人物、花卉。尤工仕女,水墨白描,精雅别致,不让改琦。善临碑贴,笔锋劲厉。幼习丹青,夙根早慧,涉笔便有韵致。及长,便学诸家之法,于恽寿平、华新罗、李复堂、改七芗用力更多。最善没骨人物,笔墨生动,时罕其匹。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吴昌硕盛赞其花卉人物"精细如发而笔锋劲厉",惜"善病工愁",天不假年,中岁而殁。其工书画,人物师扬州华新罗、凇江改七芗,用笔秀逸能变,施墨淡而有味,配景松茸而雅,仕女得静娴淑丽之致,于七芗不遑多让。善以阔笔作没骨戏曲人物,上承宋人梁楷、石恪之余绪,下启今人关良、韩羽之新端,水晕墨章,栩栩如生。花卉竹石取法华新罗、恽南田,大写意处参酌兴化李复堂,松秀飘逸,纯以笔胜,墨气流动,奔放淋漓。传世作品有同治十三年(1874)作《元宵儿戏图》轴,图录于《中国现代名画》;光绪八年(1882)作《新装图》轴,图录于《名人书画集》;《元日钟馗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齐白石(18641.1─1957.9.16):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生前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理事会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泼墨画大师、书法家、世界文化名人。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其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大风堂派”(大千画派),“大风堂门人”是一个有别于“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唯一不墨泼彩等画法,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张大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石涛,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
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他还很注重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如多年前香港市场中曾出现一件署名为元四大家之一的古画,便是张大千“仿古作”,拍出接近200万元的高价。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已有过之而无不及。张大千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其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
陈半丁(1876-1970年):即陈年,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生前为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现代著名画家。
李凤公(1884—1967):广东东莞人。现代著名画家,民国时期广东有影响的传统画家之一。其善画花鸟,工诗词,兼精篆刻并善鉴赏。幼随父学画,后到广州任国画教师。1921年任广东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国画审查员。1925年与李瑶屏、赵浩公等在广州组织国画研究会。后曾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系教师、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会广东预展国画审查员。抗日战争时期,移居香港。工山水、仕女、花卉,擅篆刻、鉴赏。著有《秦汉印镜》、《凤公画范》、《玉纪正误》、《中国艺术史》等。
刘奎龄(1885─1967):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又别署耀臣、耀宸,号蝶隐。榜其庭院曰“怡园”,故画中常署“怡园蝶隐”,其画斋名曰“种墨草庐”、“蟫香老屋”、“惜寒堂”。刘家祖籍浙江绍兴,清乾隆年间由静海移居土城,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土城刘家”。现代杰出画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一代动物画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他描摹的动物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他善于"势"的营造,绘画作品"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其画风华滋清润,厚劲灵动,意境深邃。刘奎龄偏居津门一隅,语讷志坚,孤身前行,其创作恰与徐悲鸿的"尽精微,致广大"契合。他钟情于日本绘画,关注横山大观和竹内西凤等代表性人物,学习借鉴朦胧派、狩野派、大和绘、汉画等古典技法精粹。他是传统派和中西融合派的中坚,他从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印象派光色运用、油画技术以至夸张变形中吸取营养,他注意到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在创造精神上的相似性,他光大了传统写实技法,其艺术风格影响了惠孝同、刘子久、陈少梅、刘继卣、何家英等北派艺术家。其代表作《上林春色图》深得徐悲鸿高度赞扬,并被其赞誉为"当代中国画坛翎毛第一人"。
朱屺瞻(1892.5.27-1996.4.20):名增钧,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太仓人。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现代中国画坛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刘海粟(1896.3.16—1994.8.7):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山画派重要代表。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上海国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6年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采用旅行写生;开始人体“模特儿”教学,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赴日本东京参加帝国美术馆第一次展览会,并对图画美术教育事业进行考察,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赴日本出席帝国美术学院开幕大典,回国后著《米勒传》《塞尚传》等介绍西洋艺术。1922年在北京举行首次个展。1923年被教育部聘为新学制艺术科课程纲要审核员兼起草员。1926年,孙传芳支持上海市政当局严禁美专裸体画命令,毅然复函与之论辩,美专遂遭密令封闭,又以“学阀”罪名遭通辑。1927年走避日本,与日本画界人士交游。1929年遍访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国考察美术,与毕加索、马蒂斯等画家交游论艺。1930年油画《森林》、《夜月》等应邀展出于巴黎蒂拉里沙龙。国画《九溪十余涧》获比利时国际展览会荣誉奖状。193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讲授中国绘画“六法论”,举办“刘氏国画展览会”。后又在法国巴黎克莱蒙画堂举行个展,作品《卢森堡之雪》为法国亦特巴姆国家美术馆收藏。同年回国在上海、南京举办个展,编译《世界名画集》。1933年赴德国筹备展出“中国现代绘画展览”。 1938年应中华书局之约,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1940年主持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并在雅加达、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展出。1947年在上海“中国艺苑”举行个展。1949年后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1952年任华东艺专(现南京艺术学院)校长,并致力中西绘画。1957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79年、1983年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刘海粟美术作品展览”。历任南京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意大利国家艺术学院聘任为院士,并颁赠金质奖章。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刘海粟七十余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艺通古今,学贯中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卓然“自成一家”,也可认为是“黄山画派”最代表性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其“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其“欧洲棕榈金奖”。美国传略研究所授予其“伟大成功大使”称号。美国世界议会颁给其金焰奖。他艺术上兼通中外,卓著成就并造就艺术人才众多。上海、南京、常州建有“刘海粟美术馆”。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画学真诠》、《存天阁谈艺录》、《刘海粟艺术文选》等。代表作品:《黄山云海奇观》、《披狐皮的女孩》、《九溪十八涧》等。刘海粟死后荣耀无限的荷兰大画家梵·高,称他为“艺术叛徒”。文章中说:“非性格伟大,决无伟大人物,也无伟大的艺术家。”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的艺术血脉中,奔腾着的是"破坏"的血液,同时也是创造的血液。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既是一位伟大,更确切的说是自大的"破坏"者,同时又是一位自大的创造者。
溥心畲(1896.9.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欣之孙。现代杰出画家。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其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心畲与著名书画家张大千齐名(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潘天寿(1897.3.14—1971.9.5):原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早年自署懒道人、心阿兰若主持,晚年自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人。现代杰出画家、教育家,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2015年5月17日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约23.3平尺。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四届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
林散之(1898—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中国现代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现当代草书书圣。其生前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南京书画院院长。启功见到林散之草书三鞠躬,书法大家郭沫若说林散之的草书代表中国,日本书法巨擘青山杉雨称赞林散之“草圣遗法在此翁”。散之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过人的实力使其赢得了"草圣"的美誉,其草书被尊之为"林体"。
张大千(1899.5.19—1983.4.2):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国现代杰出泼墨画大家、书法家。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其与二哥张善子创立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大风堂派”(大千画派)。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其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张大千是全能型的国画大师,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张大千无所不通。
刘大为: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会副主席,第七、八届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
何镜涵(1923.7—2008.12.9):号君望,别名少民,满族,北京人。1957年被原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聘为终生画师的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说道:“他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样式,填补了古人没有用写意的方法去表现亭台楼阁这么一个空白,也丰富我们近现代画家表现中国特有的园林山水的一个空白。”
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林
方增先:1931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美术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范
徐翎超:字翎苡。1972年5月生于山东东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后拜艺术旗手王琦、书画泰斗刘炳森为师,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悉心临摹大量院藏先贤传世珍品。现为中国豪放派钟馗画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多届全国性重要书画展赛评委,多部重要书画典籍编委,著名钟馗画家、书画艺术评论家、诗人、姓名学方家。20多位国家领导曾先后收藏过其丹青,并将其翰墨丹青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多年来,徐翎超先生的书画作品先后流传俄罗斯、英国、丹麦、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入展,获奖;为国内外许多重要楼堂馆所珍藏;备受资深收藏家青睐。2016年3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通过专家们的审核,确定其钟馗画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