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美术名家钟馗画欣赏(系列之三:文徵明(明代中期)、石 涛(清初)、胡锡珪(现代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其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文徵明的小楷有“明朝第一”之称。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石

胡锡珪(1839—1883):初名文,字三桥,号盘溪外史、红茵生、红茵馆主,室名盘溪小筑、红茵馆。江苏苏州人。近现代海派六十家之一,现代著名画家。布衣,长居吴下。工画人物、花卉。尤工仕女,水墨白描,精雅别致,不让改琦。善临碑贴,笔锋劲厉。幼习丹青,夙根早慧,涉笔便有韵致。及长,便学诸家之法,于恽寿平、华新罗、李复堂、改七芗用力更多。最善没骨人物,笔墨生动,时罕其匹。光绪年间,与吴江陆廉夫、安吉吴昌硕、同里顾若波、顾西津切磋吴门,诗画唱酬,堪称一时风雅。吴昌硕盛赞其花卉人物"精细如发而笔锋劲厉",惜"善病工愁",天不假年,中岁而殁。其工书画,人物师扬州华新罗、凇江改七芗,用笔秀逸能变,施墨淡而有味,配景松茸而雅,仕女得静娴淑丽之致,于七芗不遑多让。善以阔笔作没骨戏曲人物,上承宋人梁楷、石恪之余绪,下启今人关良、韩羽之新端,水晕墨章,栩栩如生。花卉竹石取法华新罗、恽南田,大写意处参酌兴化李复堂,松秀飘逸,纯以笔胜,墨气流动,奔放淋漓。传世作品有同治十三年(1874)作《元宵儿戏图》轴,图录于《中国现代名画》;光绪八年(1882)作《新装图》轴,图录于《名人书画集》;《元日钟馗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陈半丁(1876-1970年):即陈年,1876年(清光绪二年)5月14日出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半丁(有《陈半丁画册》),一字半痴,别署辟痴,又字静山。以字半丁行世。号半丁老人、半叟、半翁、半野老、山阴半叟、稽山半老、山阴道上人、不须翁、老复丁、竹环、竹环斋主人、鉴湖钓徒、蓬莱山民、藐世头陀。室名一根草堂、五亩之园、竹环斋、莫自鸣馆。生前为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现代著名画家。
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周思聪(1939—1996):女,天津市宁河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美协副主席。
徐翎超:字翎苡,原名徐令超。1972年5月生于山东东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后拜艺术旗手王琦、书画泰斗刘炳森为师,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悉心临摹大量院藏先贤传世珍品。现为中国豪放派钟馗画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多届全国性重要书画展赛评委,多部重要书画典籍编委,著名钟馗画家、书画艺术评论家、诗人、姓名学方家。20多位国家领导曾先后收藏过其丹青,并将其翰墨丹青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多年来,徐翎超先生的书画作品先后流传俄罗斯、英国、丹麦、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入展,获奖;为国内外许多重要楼堂馆所珍藏;备受资深收藏家青睐。2016年3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通过专家们的审核,确定其钟馗画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之最)。
河锅晓斋(1831—1889):日本幕末明治时期的天才浮世绘画师,鸟山石燕之后最负盛名的妖怪绘师。河锅早年得第三代歌川流浮世绘画师歌川国芳启蒙,后又曾师从狩野派,但晓斋并不满足于继承前人衣钵,他从东西方绘画风格技巧中广为借鉴,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晓斋流"。其被人们誉为"末代妖怪绘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