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翰林匾额博物馆
翰林匾额博物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96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匾额的款识与文字

(2009-04-24 16:11:21)
标签:

匾额

款识

下款

上款

袁术

正阳门

分类: 匾额小考

 

一块完整的匾额上面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款识,一是匾文。

1、匾额的款识

    所谓款识,主要是指匾额的上款、下款和印章。款识对匾额的解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款识由来已久,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钟鼎器上记载年代的文字。后来,被人们作为考证鉴别的标志之一,并且将其用到书画作品上,题写姓名、年、月等等,以表示郑重。尤其是自元、明、清以来,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署款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正式赠送的匾额上,款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⑴款识的形式

通过我们对匾额的整理,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年月日。

①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受匾者、年月日

这种款识的形式是在我们所整理的匾额中较多使用的一种。采用将题匾者放在上款的方式,多是因为题匾的人是比较有名望、地位的人,或是受匾者的长辈、上司等。

②上款为受匾者,下款为题匾者、年月日

    这种款识的方式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将受匾者放于上款,主要是因为受匾者是题匾者的长辈、上级,或是当题匾者和受匾者地位相同时,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谦逊,也会将受匾者放在上款。而且通常将受匾者放在上款的匾额是题匾者制好之后送给受匾者的,也就是说,通常这种情况,题匾者与立匾者是同一人。但当送匾者是一群人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其中一人题,几人立。

③在上下款中带有叙述受匾者生平或事迹的序或跋

    由于匾额尺寸的限制,一般匾额上的题字是不会太多的,但也有特殊情况。一些匾额为了表彰受匾者,往往会在写一段关于受匾者事迹的文字,这段文字根据匾额整体的形制以及之前所提得两种上下款的规则,或是放在上款作为序或是放在下款作为跋。

除了将叙述性文字放在上款或下款之外,由于布局不同,也有特别的匾额是将文字放在匾文的正上方的。

④上款为题匾者,下款为年月日\上款为年月日,下款为题匾者

此类匾额有题匾者却没有受匾者,也就是单从上下款中无法得知匾额是送给何人的。所以这种类型的款识用在表赞贺颂匾中比较少,而在园林建筑匾及商铺招牌中比较多见。尤其是像皇帝、名人名士游览到一名胜景地时,兴致所至,信手拈来所题之匾,所是采用这种款识方式。

⑤无上款,下款为年月日

在馆藏藏品中,这类款识的匾额多数为堂匾,即名人雅士为自己的书斋或厅堂所题写的匾额。此类匾额多是用于主人明志、自勉、修身养性,所以多只留题写时间,当然,也有简单的留个字号的。而一些园林建筑和商号招牌的标示名称的匾额若非名人题写,一般是无上下款的。

款识的形式基本上有这几种,前三类匾额都是有受匾者,这些匾额主要是用来馈赠、奖赏的,所以要写清送给何人。而后两类匾额是没有受匾者的,没有受匾者的匾额多是一些园林建筑类等标示名称的匾额。不过这些制式有时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有所变化。除了款识的形式之外,在题匾时,款识的字体、用语以及印章也是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

⑵款识的用语

由于题匾者多是名人雅士,因此在落款时间上的用语也比较文雅、脱俗,有文化韵味。

①在年份使用上,有两种纪年方式:一是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天干的数目共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相配就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等共有六十组,这六十位周而复始,一直排序下去,便可纪年;二是使用皇帝年号纪年法,史家多是通用以其年号纪年的方法。在匾额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年号干支兼用的纪年法,如“乾隆五年庚申”、“光绪三十年岁在甲辰”、“光绪七年岁次辛巳”等。

②在月份使用上,也有几种常用的方法。一是时节纪月法: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称代。如春季,一月就是孟春,二月就是仲春,三月就是季春。二是用一些文学化的代称,多以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代称。如“二月”称为“杏月”,“三月”称为“桃月”等。还有一些从典籍中所出进而约定俗成的代称。三是用地支纪月法,以地支和十二个月相配。

③在日的使用上,一是采用“三浣记日”。即每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即上、中、下三浣;二是采用二十四气记日。如“立春”、“雨水”、“谷雨”等。另外在匾额中最为常用的两个词是“谷旦”和“吉旦”。匾额中的“谷旦立”或“吉旦立”代表这块匾是良辰吉时刻立的,讨一个好兆头。

④在礼语使用上,题匾者自己一般用谦称,常给自己加一个愚字,如愚弟、愚兄、愚友等,以表示谦逊的态度。而对受匾者一般都会用敬称,一般有令、尊、贤、仁等。如题给对方的父亲称令尊,题给对方的母亲可称尊堂,若是同辈友人或长于自己者可称仁兄,而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在结尾处还会加上“顿首”、“拜顿”等谦辞。

⑶印章

在非常正式的匾额中或者题匾人的来头比较大时,都会有题匾人的印章。印章的位置一般是在题匾者名字的旁边或下面,但也有不少匾额的印章是在匾文正中央偏上方。像一些皇帝题写的匾额,没有上下款,只在匾文的正中央落下自己的印章作为标示。“乐寿堂”的匾额就在正中钤有“光绪御笔之宝”一方。印章往往也是鉴别一块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上下款的内容遥相呼应,互为印证。尤其当匾额上的字受到岁月的蚕食而变得模糊不清时,这时印章往往就发挥了它释读的作用。

2、匾额的文字

    作为匾额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匾额的文字,根据功能的不同,也是大有讲究的。园林中的匾额,它的题字就要与它周围的风景相呼应,做到情景交融,以景抒情。桂湖园林中升庵祠的“一半勾留”是摘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之句。题匾之人借用西湖来赞美桂湖,表达了对西蜀名园桂湖的眷恋之情,引用恰切,文字简洁却很好的达到了点景抒情之作用。

   而商匾则因其是面向大众的招牌,因此用典应忌生僻,避免晦涩难懂。店家的招牌常喜欢用吉利字眼,这是容易理解的。在朱彭寿的《安乐康平室随笔》[1]卷六中将商铺常用的字作了总结,商号多喜欢用,“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所列举的五十六个字,对于牌匾用字,确实囊括几尽了。然而,这些字用来交叉组合,两字的,三字甚至四字五字的,再加上甲前乙后、乙前甲后的位置变化,是可以组合出成千上万个不同字号的。

    与商匾刚好相反,一些文人墨士所题写的匾额往往多出于典故,有些就是需要有些文化的功底才能解其中意的。比如“陆橘孔梨”,若是不懂得其中的典故,便不懂得此匾为何而写,有何意图。陆橘,在《二十四孝·怀橘遗亲》中是写后汉陆绩六岁时,拜见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款待他,陆绩就将两个橘子揣在怀里。在拜辞袁术时,橘子堕地。袁术问他为什么怀揣橘子,陆绩跪答道,我的母亲很疼爱我,我想把橘子拿回去孝敬母亲。而孔梨,典出孔融让梨。此匾旨在赞颂受匾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不同类型的匾额,其在文字上的遣词造句往往要与匾额发挥的功能相互呼应。若是题字内容不能彰显匾额的作用,那匾额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价值。比如官府、统治者要宣扬伦理道德,就会借助给贞节烈女、孝子义士颁发匾额的形式。这样的匾额用词就不能太过深奥,否则百姓不懂其意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因此,用很直接的词语,如“节孝”、“义士”等,简单而有力,使人对所要表彰宣扬的内容一目了然。

     在匾额的文字中,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忌讳。比如匾额上的“门”字的说法颇为有趣。清代《坚瓠壬集》引马愈《马氏日抄》,门字为两户相向,本应该有勾踢。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火灾,殃及到殿门,宰臣因为“门”字最末一笔挑了钩,因此招火灾,于是把门上的匾额拿下投入火中,火势才息。于是,门匾上的门字再不敢信笔落墨,未一笔只可直直地坚在那。除火厄之说外,“门”字挑钩另有一说。据《骨董琐记》,明初年,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门字有钩。朱元璋见后大怒,我这儿才要招贤纳士,你就要把大门关闭堵我贤才之路?这位明太祖读字,充分调动想象力,“门”一挑钩,如同大门关闭,堵塞广进贤之路。其实,有此“集贤”之心,还愁网罗人才无门路?倒不在门字笔画如何。北京前门的匾额“正阳门”,“门”字最末一笔不挑钩。民间就此编出故事,说是皇帝不让写匾的人挑钩,为什么呢?说是皇帝想:我去天坛祭天,要走正阳门,门若带钩,不是把我剐了吗?可见在门匾上写字还是极具学问的一件事。



匾额的款识与文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