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定老调剧团的复兴要靠青年演员实现(原创首发)

(2013-05-21 00:15:40)
标签:

保定老调

青年演员流失

两次兴衰过程

娱乐

     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艺术奇葩,她就是诞生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畔,并在冀中一带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兴起于清朝末年,繁盛于建国之初的上世纪60年代,她继承了流行于民间的河西调的演唱风格,融合了燕赵文化粗犷淳朴的乡土气息,吸收了梆子腔的板式特点,创造出一种亦庄亦谐,雅俗共济,慷慨激越的崭新艺术形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保定老调以普通话唱腔和道白,豪放雄浑,大气磅礴,意趣雅致,文武并重,适于演绎皇室宗亲,公侯将相为主体的宫廷戏和朝代戏(政治戏),但也不乏有反映民间家庭风波和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戏。

    提起保定老调,人们不禁会津津乐道于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对她的喜爱与支持;提起保定老调,人们也不禁会欣喜于她的两部经典电影《潘杨讼》、《忠烈千秋》将名垂青史;提起保定老调,人们也禁不住会感慨“保定有宝,老调不老”的光辉奇迹。纵观保定老调发展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而崭新的艺术形式,其曾拥有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大嘉称道的,然而现实社会中,保定老调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尴尬境地却是让人十分痛惜的。

    建国之后的保定老调,经历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大起大落的兴衰过程,而老凋的每一次兴衰都是伴随着人才的涌现和流失而进行的,简言之,老调人才的兴衰决定了保定老调命运的兴衰。

    建国之初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加强文化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保定老调迎来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兴盛期。老调艺术名家纷纷涌现,新的重量级的老调经典剧目不断诞生。这时期,著名的老调表演艺术家有王冠英、辛秋华、崔澄田、周淑琴、陈淑缓、王辛未、杨建设、张锦花、高孝先、王增顺、臧万祥、杜振中和毛素欣等,他们成为了活跃在老调舞台上的生力军,支撑起保定老调艺术的大半个天空。正是得益于保定老调剧团的这些“传家宝”,才得以有60年代和80年代两部经典电影《潘杨讼》和《忠烈千秋》的诞生;正是由于这两部经典电影的问世,才得以成就老调艺术名扬天下的声誉和不朽的魅力。可以说,保定老调的名声和影响力,正是在这一时期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田,并进而成为影响后世子孙的艺术瑰宝。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上世纪60年代文化领域的革命和十年浩劫的侵蚀与破坏,保定老调艺术险些遭受灭顶之灾。文化革命和十年动乱,大大损伤了老调艺术的元气,使老调艺术暂时跌入了建国后的第一个低谷。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文化领域里的拨乱反正,苟延残喘的保定老调得以起死回生,并渐渐恢复元气。命运多舛的保定老调之所以能够大难不死并渐渐焕发生机,其原因除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保留下来了老调艺术的星星之火,包括一大批经典剧本,编剧、导演和大批老调表演艺术家。我们这些“活教材”和“传家宝”,在对老调艺术的传承上,在复排传统剧目、开发新剧目和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上,起到了关键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河北艺校保定文艺班的开办,保定老调知名艺术家的余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文艺班成为老调名家对青年演员传帮带的平台和主阵地,在培养学生基本功和塑造老调精英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我们的老调前辈们不计名利,悉心呵护,精心培养,才得以使老调剧团涌现出第二个人才高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保定文艺班大批老调学员的毕业并走上戏曲舞台,老调艺术再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老调舞台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我感觉那时候的学生很棒,几乎个个是人才,人人是精英,从基本素质到唱念做打的各种能力,都是现在某些演员远远比不上的。”已经退出老调舞台转而去北京发展的李艳红说。“那时候的确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舞台上演员行当齐全,唱念做打业务精湛,青年演员的基本素质和敬业精神让我非常吃惊和震撼。”一位对老调充满感情的老戏迷说。

   上世纪90年代,是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老调艺术进入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其标志就是大批优秀青年演员从文艺班毕业并走上老调演出舞台。青年演员的加入,增添了戏曲舞台的亮点,充实了老调艺术的后备力量。庞大的青年演员队伍挑起了老调演出的大梁,为老调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活力,齐秀坤、陈金焕、张四刚、韩红梅、刘春梅、刘林静、张婵娟、李成奇、张秀娟、孙顺气、李艳红、袁仙灵、王秀芝、贾振华、韩海霞等都是那时候活跃在老调艺术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的这些优秀青年演员,是天赋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勤奋和刻苦成就了他们的梦想。作为保定艺校招录的旨在充实老调后备力量的学员,许多人年龄只有十一二岁,稚气未退的他们很多来自农村,满怀着希望到戏校实现梦想。住读生活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训练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改变命运的热望成为他们努力奋发的强大动力。对这些天赋极好的戏曲苗子,戏校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各种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最终把他们锻造锤炼成了唱念做打功夫过硬的戏曲能人。文艺班人才济济,行当齐全,这得以使戏校有充足的条件复排经典传统剧目和加排新戏。为打造参赛剧目和组织学生晋京汇演,保定老调剧团和艺校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了紧张的备战之中。那时候,戏校集中力量排演了《金鳞记》、《百花山》、《半夜夫妻》、《扈三娘大战关胜》、《钟馗》等经典剧目。保定艺校老调学员晋京汇演一炮走红,演出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捧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的高度赞扬。由于年轻的老调小演员们基本功扎实,武功深厚,使得艺校学生有幸多次被请到央视春节戏曲晚会节目组参加演出,可以说,人才济济的戏校和老调剧团抒写了老调事业辉煌的又一篇章。

    随着大批新生代老调人才的毕业,特别是优秀青年演员加入演出队伍,老调剧团进行了新的人事调整,在原有老调剧团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保定老调二团。齐秀坤、陈金焕、刘林静、刘春梅、李成奇、张秀娟、韩红梅、韩海霞、严新柳、李艳红等分别被调配到老调二团和一团,充实了后备力量。当时的老调二团,多集中了超强实力的老调青年演员做主演,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眼风景,深深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齐秀坤、陈金焕等成为老调舞台上的佼佼者和顶梁柱。人才的繁盛,尤其是优秀青年演员的大量涌入使老调舞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催生了大批惹人眼球的经典剧目。青春版的老调《忠烈千秋》、《潘杨讼》、《包公出世》、《杨文广招亲》、《白罗衫》、《吴汉杀妻》、《郑小娇》、《三凤求凰》、《反徐州》、《呼家将》、《哑女告状》、《大刀王怀女》等经典剧目的演出强烈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受到老调观众的热捧。“齐秀坤、陈金焕文武兼优,戏路宽广,形象气质青春靓丽,她们塑造的角色着实令人着迷。”一位对老调颇有感情的戏迷说。这时期,老调艺术的生机和活力,老调艺术的新鲜靓丽,老调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因为青年演员主宰舞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诠释。“我师姐很棒,作为优秀的小生演员,她的扮相漂亮,基本功过硬,是个近乎全面的好演员,真的很难得。”曾经的老调小生演员李艳红不无遗憾地说。“那时的老调舞台,像是走到了艺术巅顶,老艺术家们宝刀不老,优秀青年演员出尽风头,彰显着朝气和活力,老中青演员群策群力,共同书写着老调辉煌的历史。”我觉得称上世纪90年代为老调艺术的巅顶并不过分。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随着老调观众群体的萎缩,娱乐方式和媒体设备的多样化,以及人才机制的转型,保定老调剧团的命运急转直下,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势冲击导致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快速流失。

    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保定老调舞台上的演员,风华正茂,富有激情和活力,演员年龄多为十八九岁到二十岁之间,他们基础好,戏路宽,扮相美,成为保定老调舞台的新鲜血液和亮眼风景,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更承载着老调艺术的未来和希望。但他们在价值观上更加信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处理事情或者做出决断时,更加灵活多变。市场经济对文化的冲击,工资待遇的不尽如人意,用人体制的僵化都成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而纠结的现实问题。思想上的自由与灵活,使他们更多地考虑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气,他们不甘清贫和寂寞,不想再为空洞的精神而苦苦厮守,而花儿般美好青春又使他们拥有下海弄潮的资本。“下乡演出十分辛苦,而辛勤劳动的报酬每月只有区区几百块钱,付出与回报严重的比例失调。”对老调艺术充满感情但很无奈的小李说。“那个时代老调舞台青春靓丽,绚烂辉煌,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充满青春活力的老调艺术令人怀恋,但经济收入偏低使剧团无力挽留演员。”资深的老调戏迷十分惋惜地说。

    许是老调剧团原有的管理体制不合时宜,许是老调剧团用人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尽合理,许是文化行政单位对青年演员的关注、关心不够,许是青年演员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许是年轻演员不甘承受下乡演出的辛苦劳碌,抑或是小演员们不甘清贫或更多的考虑了下一代人的需求并为此谋划更好的出路,但残酷的现实是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使他们最终绝情的选择了离开。于是,老艺术家们精心培养的大批青年老调新秀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悲壮的退出了老调演出舞台:齐秀坤南下温州,陈金焕孙顺气夫妇下海北上,李艳红去了北京发展,李秀朵改唱梆子,张秀娟、袁心灵、王秀芝、白力会、韩海霞等久不现于舞台,后起的小演员杨俊、李薇、杨丽等不见了踪迹。老调的繁盛伴随着人才的流走而迅速衰落。失去血液和活力的保定老调剧团,宛然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满目疮痍,步履维艰,呼吸困难,保定老调剧团昔日的光彩与朝气已经荡然无存。

    眼下的保定老调剧团,存在的问题很多:青年演员流失,在职演员老化,演出市场萎缩,演员收入偏少,剧装设备陈旧,经典剧目难产,实力派演员减少,整个老调团队缺乏向上的活力和激情,落后的管理体制难以激活竞争机制,老调剧团已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与气力。在以上所有问题中,青年演员的流失成为派生其他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使老调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没有新鲜血液的老调剧团,缺乏亮点和演出市场,因而演员收入难以保证,排演经典剧目的费用无力支付,没有青年演员的剧团,剧中的武戏成分没人担当,更新剧装和设备也因缺乏经费而化为泡影。种种问题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如此往复,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从而使老调衰落速度之快让人吃惊痛惜。

    统观老调艺术的衰落,原因当然很多,有些是剧团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更多问题却是老调剧团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对传统文化市场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演员收入偏低问题,优秀青年演员缺失等都是老调剧团本身几乎不能改变的现实。那么老调剧团是不是从此会一蹶不振呢,老调艺术还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呢?我觉得倘若我们对老调艺术给与足够的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多管齐下,老调艺术昔日的辉煌是可以重现的。因为老调剧团的生存危机,不是老调艺术本身的问题,其暂时的不景气是因为受了外力的冲击而产生的。

    如何改变老调剧团不景气的现状以使其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确实是值得文化管理部门深思和下大力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有解决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就会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振兴保定老调,首先要转变思路。作为代表保定文化和名片的老调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因此不能将其完全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要加强行政指导和政府适度干预,通过输血扶助机制,激活其机体,以使其步入自身造血和健康成长的良性轨迹。在具体行动上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凝聚保定地方文化的保定老调剧团应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直属管辖,以便可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和协调各种关系。

    第二,建立将优秀青年演员的人事管理和待遇纳入事业单位的编制的长效机制(剧团里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不低于50%且倾向青年演员),增加其经济收入和解决其后顾之忧,以便保证剧团吸引更多的青年演员加入,稳定老调演出队伍。政府要尽力支持,投入足够的资金,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老调经典剧目,通过参赛和汇演等形式,选拔组织大批青年演员参赛,给予其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参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年演员,进入人才管理库,作为推荐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和职称晋升的候选名额。在职称评定和晋升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唯才是举、公开透明、充分发扬民主的公平竞争原则,争取保证有才能的精英演员晋升,决不允许一个优秀青年演员因为待遇差和制度显失公平而产生不满情绪,也绝不使一个优秀青年演员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最终脱离老调演出队伍。为此,评定过程要严格把关,公开透明,切忌论资排辈儿,任人唯亲和以利益背景做出取舍评判的暗箱操作。只有保证优秀青年演员的稳定才能保证老调剧团的活力和生命力,才会给老调剧团迎来新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

    第三,鼓励文化下乡并实施老调剧团下乡补贴制度,以保证老调剧团有稳定的演出市场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通过行政指导和加强协调,争取保定市县广大城镇和农村在农闲、庙会及其它节日庆典时举办老调演出,作为政策鼓励和对老调文化的支持,各区、县及村镇只付给老调剧团百分之七十的演出费用,其他百分之三十差额由政府买单。这样不但可以稳定老调剧团的演出市场,也可以增加老调剧团的收益,改善青年演员的待遇,稳定老调演出队伍,促进老调剧团自身的发展。

    第四,建立老调剧团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人事制度。老调剧团应设两位团长,行政团长和业务团长。行政团长主抓剧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财政工作;业务团长主抓剧团的人事调配、组织建设及业务工作。行政团长主要应从大的方面(思想政治上)对老调剧团进行政治指导,组织演员加强政策学习和进行思想教育,协调剧团与其他单位、组织及上下级的各种关系,保证老调剧团健康有序发展。当然,协调引导固然是行政团长的职责,但其更为重大的任务是抓好老调剧团的财务工作,换句话说,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为老调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老调的行政团长责任重大,需协调上下级、单位、组织及企业的关系,最好由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兼任。行政团长要广开门路,深入企业、单位、组织甚至个人,通过企业冠名、产品宣传等方式,以争取关心支持老调事业发展的企业家、单位、组织以及个人的支持,为老调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业务团长主抓老调剧团的建设和发展,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演员,加强演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排演打造经典剧目,送戏下乡,组织演出,拓展老调剧团的演出市场,保证老调剧团获得较高的演出费用。

    第五,要保证老调剧团发展的经费支持,仅靠剧团四处化缘也是不够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得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在市区较好地段划出一个地块儿,以优惠的价格(不高于市价的百分之五十)将其使用权转给老调剧团。地块儿一部分由老调剧团演职员集资建设住宅,另一临街部分产权归老调剧团所有,用以建设门店,收取租金,其租金用来为演员们增加工资,改善青年演员待遇,购置剧装和道具,聘请优秀教师指导,组织青年演员学习和培训,支出排演经典剧目经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在资金使用上,应重点倾向于追加青年演员工资待遇,决不能使一位优秀青年演员因为待遇差和耐不住清贫而离开老调演出队伍。另外,老调剧团也可以创办企业,妥善经营,为剧团获得资金支持,改善老调剧团演员的生活现状,促进老调剧团的发展。政府要转变思想,从大局着眼,充分尊重老调艺术的社会公益性质,不要完全像企业一样看待而完全将其推向市场,以免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完全吞噬。对老调剧团的资金收入,应加强监管和审计,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更不能让领导终饱私囊。资金投向要公开透明,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第六,通过其他多种渠道,拓展老调艺术的影响力,促进老调事业的发展。通过与省京剧院,河北艺校,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国内较有影响力的京津剧团合作联姻,借助其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人才优势以及较高的知名度、影响力,定期对老调排演进行指导和加强演员基本功训练,提高老调艺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市区建设现代化的老调演出剧场,培养年轻观众团队,更新剧装和演出设备,对老调艺术进行全面的精包装;让更多优秀青年演员走上前台,挑起大梁,增加老调剧团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新鲜感,给老调剧团注入新鲜血液以使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总之,保定老调剧团的辉煌是随着大量老调人才的涌现而出现的,老调剧团的低迷和萎缩也是因为大量青年演员离开老调剧团而产生的。20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优秀青年老调研员陈金焕和齐秀坤等纷纷离开老调剧团,保定老调从此大伤元气,致使老调剧团时至今日仍然一蹶不振,保定老调剧团人才流失的现象已经向我们敲响了严厉的警钟。如何改善青年演员的待遇和增加其工资,如何消除他们退休养老的后顾之忧,已成为文化管理部门应该深思的问题。只有建立公开透明和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切实改善演员的生活待遇,才能挽留住优秀的青年演员,才能激发他们的表演积极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老调艺术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但愿青年老调演员流失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愿无精打采的老调之树枝繁叶茂,再结硕果。

                                                                                    金丝狸猫于2013年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