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俗称琐谈
颜呈礼
一座桥有几个不同的名称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已知安平桥的名称有:安平桥、西桥、安平西桥、五里西桥、安海桥、五里桥等六种称号,另还有专指该桥东段桥头部分为“将军桥”的叫法。
《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十一《津梁》【安平西桥】条目就提到四种名称:“安平西桥……东西延袤四里余,故名曰[五里西桥]。 ……
[黄仕葵记]乾隆葵丑之岁,安平诸衿耆重修西桥……桥西有碑,镌安平桥三字。”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安平桥》一文中,也先后提到
五里桥、安海桥、安平桥 、西桥四种不同的称号。
“安平桥”是该桥最早的名称,而且是由官方所命名。其之所以得名,在当时泉州太守赵令衿的诗中应该能够找到答案。他主持过安平桥和东洋桥的建造,桥成后挥笔写下:“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进,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诗中的“安平道”说明未有安平桥即有“安平道”这地名,无疑安平桥的命名与“安平道”有很大的关系
。
“西桥”是冠以方位词的名称,是相对安海东畔东洋桥而得名,比安平桥成名相差不到一年之久,是当地早期最为常用的称呼。茅以升《安平桥》一文也写道:“自从东洋桥建成后,安平桥就又名西桥。”在早期的许多碑记、私家族谱、墓志铭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西桥”的记载,至今当地大部分上年纪的人仍然习惯这一称谓。
冠以方位词的桥名具有地域指示性,容易让人接受,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名气走不远,一旦离开了特定的区域这种名称的区分度就降低了。不少城镇、村庄也常有自己的“西桥”,如泉州的浮桥也曾称作“西桥”。于是,“安平西桥”、“五里西桥”的名称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列入官方所修的《晋江县志》专项条目,登上大雅之堂,以示区别其他地方的“西桥”。
“安海桥”这一名称的使用比较少见。因为,安海是个多桥的古镇,这一名称太笼统,不适合与其他桥梁区别开来,所以也就难以长期作为专称。我们今天也只能通过一些文字的记录得以知晓,如《安海志》明代《重修安海桥募缘疏》,茅以升《安平桥》一文中“较安海桥(即安平桥)为三之二的东洋桥,居然在半年内就建成了,可见赵令衿的造桥队伍中,确实有卓越的工程师”。
“安海桥”现在似仅作为历史记载列入安平桥的“曾用名”一栏。
“五里桥”是更具魅力的名称。一是,读音比较响亮,抑扬顿挫,韵律感较强。郭沫若先生的“五里桥成陆上桥”没有写成“安平桥成陆上桥”,可能就是基于律诗平仄间替的考虑。二是,意思比较直接。“五里桥”直接凸现该桥的显著特征,表达出桥的壮观气势。正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言:它(安平桥)又名五里桥,并非离开什么城市有五里路,而是它本身就有五里长,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泉州民间多年来传说“天下无桥长此桥”,却也当之无愧。2003年“泉州十八景”
评选,2006年《晋江经济报》副刊的取名,“五里桥”占了上方或许与此有关。
五里桥得名的时间应该很早,笔者所见到的文字记录是《安海志》(卷一)【附文】明代《桐林黄氏族谱》中的一段文字:“其前滨海,长者黄护兴造五里桥,以济渡步;而郡守赵令衿为助之毕工。”本地区还有一俗语称:“三里街,五里桥”,可见五里桥的称呼早就根植民间。
俗称的知名度超越原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为地抑制一个品牌的不断生成。大名鼎鼎的河南开封铁塔一样是俗称,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原名叫做佑国寺塔呢?安平桥头的“白塔”也是俗称,其原名“瑞光塔”,曾用名“文明塔”却并不常用。《普通话与闽南语方言词典》【安平桥】词条解释是:“见【五里桥】”,说明在编者的心目中“五里桥”与“安平桥”的位置也有倾斜。
总之,名称仅仅是一种符号,哪些称号会常伴这一珍贵文物,历史将作出抉择。时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立即行动起来,保护好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加大古桥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她的品位,让她的名字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