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温泉里的诗篇
(2009-11-30 23:04:26)| 标签: 石阡温泉古温泉诗篇诸葛亮文化 | 分类: 笔记本 | 
 
 
“独亨,一种上苍的恩惠,人世轮回里。独亨,一种世间的殊遇,唯临此地的人。”石阡的人用这样极具生命自豪感和奢侈感的语气在向世人昭示着他们的骄傲和坦诚。确实也如此,在黔东苍莽的深处,上苍用它特殊的造物方式缔造了人类的又一个仙境——泉都古城石阡。这里山水秀丽、民风古朴、文化深远。这里的山水不仅让泉都人的生命得以世代延续,而且还哺育了一方山水诗人和山水诗的成长。如今你步入泉都古城石阡,当你在风景秀丽的画卷中流连忘返时;当你在柔软、清澈的玉液中享受天伦之乐时,石壁上、蜡黄的纸张中那些隽永的文字会让你不自觉的感受到——你还来到了一个诗的世界。
泉都古城诗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反映了石阡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而且还与石阡的各种文化现象相濡以沫,并最终得到繁荣且体现了泉都古城的精神风貌和人们对诗文化的不懈追求。泉都古城诗文化的成长与发展是与石阡丰富的地热资源分不开的,是石阡地热资源与石阡民族文化不断升华的产物,它的发展和倔起与温泉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同步演进的足迹。因此可以说泉都诗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泉都开发与利用的发展史。泉都温泉的开发与利用,最早应上朔到三国时期,据清乾隆《石阡府志》载:蜀汉建兴三年,武侯诸葛亮南征牂牁,先锋抵石阡皆捷,于城南温泉之上建诸葛祠以祀,至今已有1786年的历史。有诗《武侯故址》(李鸿恩)赞曰:将星遽落陨秋风,浴日泉边祠祀崇。春草盈阶缘自碧,夕阳满树为谁红?三分鼎足开图始,五丈源头尽瘁终。两表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英雄。诸葛亮是我国贤能之士和智慧的象征,在千古弥留之际,武侯诸葛亮还能来泉都古城石阡驻足片刻,这不能不说是石阡温泉的魅力所在,也不能不说是石阡人的荣幸。武侯诸葛亮也许因战事繁忙,没有留下他不朽的诗篇,但后人却以建武侯祀来表达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怀念。另载唐朝致德二年,李白流放夜郎,曾在石阡温泉编草亭书匾额,清知府宋锡恩《志郡景》诗云:温沼何年开古井,万古长庚一草亭。现代诗人李鸿恩的《太白高楼》也表达了对诗仙李白的怀念。诗曰:昔有青莲意气豪,夜郎谪去等游遨。于今怀念层楼耸,终古乡情明月高。漱玉泉中须涤滤,编茅亭上应挥毫。传闻采石骑鲸去,长使诗坛忆凤毛。郡人后于石阡温泉上建“太白楼”以祀。据清乾隆《石阡府志》载: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知府江大鲲始规模修建温泉,历经修葺增扩,日臻完备。民国《石阡县志》载:清喜庆二十一(公元1816年)知府何均,以郡之温泉,年远倾废,筹项重修,规模略为扩充,并建小亭,以供远眺,民感其绩。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知府赵尔巽,修石槽引温泉水入街,暧流一泓,直通全街,后郡人于启灵古桥西岸建“赵公亭”,于老街北端筑“思赵门”以作纪念。如今整个温泉建筑依山而建,随山造形,浑然一体。既有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又有江南园林的秀丽。石阡温泉大门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坐东朝西,由大门而进,建有长廊、官塘、民塘、石塔、聚景亭、碑群等。园内一步一景,一步一天地。著名的“温泉八景”为:“古树连荫”、“小洞通幽”、“小山耸翠”、“杰阁桂月”、“武侯故址”、“太白高楼”、“钓台逸兴”、“古渡横舟”。温泉的布局早以诗化,诗化的温泉布局历代以来以神奇的魅力感召着无数文人墨客,并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为此在温泉门口留下了众多的摩崖碑刻和碑群。如清康熙年间郡守黄良左的“温泉漱玉”,嘉庆丁丑年知府王蕴葵的“洗心”、“汤盘”,民国政府县长刘剑魂的“夷州有泉韵琅琅”一百韵,石阡人李实甫的“沂水春风”,廖河恩的“涤虑”、“乾坤一钓”。刘伯龙的“南天温泉”等题刻。这些石刻以物寄情、寓意深远,为泉都古城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泉都古城诗文化发展的活化石。
诗既言志,也言情。诗歌作为文化的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它是植根于人类丰富的生活体验、内心情感和审美观念上的,它在表达诗人志向的同时,也在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诗歌的抒情达意是与世间万物分不开的,因此极具灵性的山川事物便成了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石阡温泉在滋养古城人们世代生息的同时也孕育了古城灿烂的诗篇。
泉都古城的风景是秀丽的,它四面青山环抱,碧波荡漾,飞檐翘角若隐若现;如玉般的温泉水是最招惹人的,亲自沐浴过的人被它神魂颠倒、情思飞扬。石阡温泉作为中国古温泉之一,它以极其俊逸的灵气和诱人的魅力名扬四海。在漫长的岁月里,石阡温泉激情四射,青春活力不减,它如一位才华横溢又十分灵妙的少女让史上的众多文人墨客为她倾倒,从而以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送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在这些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赞颂古温泉的灵性和俊秀的诗作为多,且这些诗作大多文笔飘逸、俊秀洒脱,把本已灵性化的泉都风韵渲染得更加令人神往,仿佛有让人沐浴石阡温泉就如同登临仙境的飘然之感。如清郡守黄良佐《温泉漱玉》吟诵到:石罅灵源远,温泉濯四时。烟飞倾玉液,潮涌沸珠池。古洞穿山麓,孤亭傍水湄。坐消尘垢尽,枕漱最相宜。在该诗中我们看到温泉水似玉液、如烟飞,也如潮涌、也如沸珠,在这样的玉液中沐浴,不仅尘垢会荡涤尽,而且还为人留下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情思喷涌,让人感觉非在人间。另外清郡守崔诗的《咏温泉》和清代大学者、著名诗人洪亮吉的《石阡城南温泉》、《重浴石阡温泉》更是神来之笔,把石阡温泉的灵气和沐浴后的超凡脱俗之感表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不来石阡温泉泡一下便有终身遗憾的感觉。且看《咏温泉》曰:斯泉灵幻极,地喷水如汤,暖沸肤添润,云蒸气自香。人心能去垢,炎世就生凉。独有探奇客,临流歌未央。此诗道出了石阡温泉水灵幻至极,人沐浴后,不仅能滋润皮肤,让皮肤光滑细腻,最关键的是能洗心滤心,让人不管在自然的炎热季节中感到凉爽,而且在炎热的滚滚红尘中我们的内心也会感到凉爽,这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只有泡过石阡温泉的人才能拥有。我们再看清代大学者、著名诗人洪亮吉的《重浴石阡温泉》:百里装方卸,孤亭马独来。谁云此冬日,聊比坐春台。磴削穿岩窦,屏虚障水隈。叟童款扉入,一线夕阳开。《石阡城南温泉》诗曰:石罅空蒙逗烛光,访泉亭上拂衣忙,半生莫讶尘劳甚,已试人间第七汤。我们可以想象:不管老人、小孩,百十人同泡在一个大池里,头仰在水中,只露出口和鼻,任凭泉水浸泡;或头枕池沿,听江涛潺潺,心驰高山云天外;或泡得全身酥软,仰卧池沿长石,闭目养神。种种情趣,种种享受,种种顿悟,难道还不能激起我们的诗意。我们面对这灵幻至极的喷薄而出的泉水,还能在乎我们世尘之路的烦恼吗?原来:我们的大学者、大诗人早已抱着一声感叹扑向了天下第七汤了。多么惬意啊,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一圈圈水波荡漾处,有诗意在流淌;又在那一缕缕簿烟袅袅处,有灵魂在升华;还有在那一张张笑脸的盛开处,有祥瑞之气在萦绕。我想,这大概就是石阡温泉的灵气所幻化的结果吧。
泉都古城的诗文化是纯诗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地热文化、生态文化等共同融化的结果,在温泉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老百姓对上天的特殊恩赐由身体享受到的天伦之乐逐步转化为灵魂上对人生最高境界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通过诗人们对泉都古城纯朴民风的提炼和对古温泉本身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挖掘,最终体现为诗歌中对人性进行的彻悟和反思,从而实现了温泉诗歌的价值所在。人心向善,是人类最美好的的愿望,也是泉都古城人们的不懈追求。城南温泉让泉都古城的人们实现了这一追求。因为他们都去了“洗心泉”,他们也都洗了心。他们洗心后的感受是:“人心能去垢,炎世就生凉”、“万人齐涤虑,不致感生浮”和“洗身涤心,日新又新”、“澡身尘悉净,浴德气常馨。” 这样的感受也许只有华夏民族才有,或者,也许只有石阡古城泉都人才有。
由泉都古城的灵性之水孵化出来的诗篇是美丽的,同样由泉都古城的灵性之水净化出来的灵魂是纯洁的,这是我们世代古城人的骄傲和自信,也是黔东大地的骄傲。当我们静下心来时,我们又不防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在呼唤,而且是以诗的形式在呼唤当今世界一些心灵被世俗所污染、堕化了的人们。有佚名诗《石阡温泉有感》曰:苍莽之中一神汤,千年美名四海扬;荡去庶民蓬头面,难洗贪官黑心肠。此诗不愧为温泉诗的又一力作。此诗虽然没有描摹古温泉的氤氲神韵,但也可窥见作者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的朗朗秉性。同时透过此诗我们也可看到,“洗心泉”怕永远只能洗尽老百性和多数清官的心,少数贪官的心是洗不干尽的。这样的温泉诗透露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官场上黑暗面的痛恨是能够震撼人心的,它让温泉诗的生命力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
泉都古城的诗文化兴起于明清,到上世纪末已达到高峰。泉都古城的诗文化发展到上世纪末,诗的形式、诗的内容和诗的格调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诗的风格已从单一的律诗向词、绝句、长短句转变,由于诗的表达形式的灵活多样,从而拓宽了诗歌的表达内容。另外诗的内容也从单一的温泉主题转移到与温泉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人文风情、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审美理念。因此诸多诗作者在石阡温泉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不断开放的基础上,再加上诗人们对古温泉多角度的观察和进行哲辨的思考,古温泉的内涵在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外在形象得到进一步塑造和提炼的同时,让原本文化底蕴十足的古温泉在众多诗篇里就更加流光溢彩,外在形象就更加丰满,内在品位就更加有潜力,从而为泉都古城诗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例如贵州省、石阡县诗词协会会员邱树仁的《五律·温泉浣女》诗曰:“乾坤一钓”处,风景古称幽。阁宇绿波荡,枝头黄鹊啾。画廊归浣女,黑发染江悠。体态一何美,婷婷花带羞。我们已明显地看出,此诗的笔触再已不只停留在单纯的古温泉的神态上了,诗人而是将浓郁的人文精神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视觉和意象上的完美,从而让温泉诗歌逐步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以迎接泉都诗文化一个美好春天的到来。诸如此类的温泉诗歌太多了,如杨秀忠的《西江月·夜浴露天温泉》中的“几许红男绿女,鸳鸯戏水情浓。欣欣还返自然中,忘了世间辱宠。”熊志扬的诗句:千古神汤谁煮成?银河岸上有高人。牛郎壮胆决天水,织女烧汤洗玉身。邵中藩的《五绝·龙泉赞》的柔情诗句:款款龙泉水,悠悠似古琴。濯衣且濯足,健体更清心。刘家伦的《古风·浴行早》感叹到:破晓独开自家门,常听南行踏步声。残月西挂随翁影,同浴温泉一池春。面对这些清新、淡雅的诗句,若能沏一杯上好的香茗,与仙境相比该不会差得太远吧。泉都古城诗歌从明清一路走来,在古温泉灵性之水的浸润之下,已有百余来首。
对石阡古温泉水神奇之韵的描摹不能一一列举,在这些精彩纷呈的精美词句中,石阡古温泉水的形态、色彩、声音和意蕴似乎早已历历在目,如抵心底。另外民国《石阡县志》载:此泉颇奇,冬浴之则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则体轻而凉生;夜浴则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感冒者浴至汗出而霍然病去;饱食者浴后则腹胀立消----温泉于人之身体健康、裨益匪浅。石阡居民古往今来,无愆寒暑,不分昼夜,枕石漱流,络绎不绝。这是所有对石阡温泉特点最精彩的概括。石阡古城得斯于温泉,助长了石阡人的神气和灵气,致使古城石阡历代人才辈出外,让石阡这块神秘的土地诗风干练、沉稳、飘逸。许多以温泉为题材的温泉诗通过借温泉这一主题,除进行咏物抒情外,还表达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这些温泉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诗化风格,不失为泉都古城多元文化发展的强劲之笔。
泉都古城以温泉为主题的诗文化的产生是特殊的,它是上天的恩赐和石阡历代人民在古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并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它也是石阡人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不断追求人性自由和崇尚高尚境界的精神体现,更是石阡人民在追求完美的生态环境中相互吸取、相互激励、相互容纳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泉都古城以温泉为主题的的诗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古温泉灵气的滋养下,还会焕发出无数个激情飞扬、无数个诗意昂然的春天。泉都古城以温泉为主题的诗文化也将是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石阡人永远的情感园地和精神向往。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