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一天

标签:
英国旅游维多利亚时代原创xixiliya |
分类: 英伦小镇 |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的黄金年代,就是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强大的帝国。直到今天,英国人念念不忘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在形容许多事物的时候,“维多利亚时期的”这个定语,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提起“维多利亚时期”,马上联想到女人穿华丽的、有着夸张的圆拱形下摆的长裙,男人头戴高高的礼帽、手持拐棍,小孩子称呼他们的父亲为“Sir”,这一点都不奇怪。然而,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离我很远很远。
在英格兰的中部有一个叫Telford的小镇,本来默默无闻,却因为一座桥成为了热闹的旅游区。这座桥号称世界上第一座铁桥,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在我的世遗情结引领下,我来到了Telford,游完了铁桥,却另有新发现:维多利亚村,一个藏在深深的峡谷中的巨大的露天博物馆。
维多利亚村的所在地叫Blists Hill。这个小镇,在19世纪初因为铁加工业和煤矿业的兴旺而繁华,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荒弃。现在,投资者将小镇建立成一处再现维多利亚生活的博物馆,这里保留着昔日的房屋、工厂、小作坊、学校等等,还在各个场景中配上身穿古装的群众演员,难怪维多利亚村被称为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
就这样,我走进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中去了。
进村时经过一间旧货仓改建的幻灯播放室,在震撼的音响声中,投影在墙上的画面不停地变换着,仿佛“唰唰唰”地在翻动着时光的书本,时间回到了1840年。
来到维多利亚村第一件事情,是到村口的银行换钱,把钱换成当时的硬币才能在村里消费。
沿着铺着碎石的街道走进维多利亚村,两旁的商店逐渐多起来。我逛进一家杂货店,店里琳琅满目摆满了各式各样“过去的”东西。柜台后面还站着一位笑容满面的“过去的”老妇人,只是她的装扮似乎有些戏剧化,若她不开口,我差点以为是一座蜡像呢。
热情的老妇人向我介绍两件有趣的东西,“这可是维多利亚时候的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意儿了”,她一边说一边摆弄着一本小画册和一合香烟盒大小的画片。小画册上全是搞笑的脸谱,同一张脸正着看和倒着看成了两个人。另外那合画片很神奇,三十张不同的风景画可以随便连接起来,演变成无穷的故事。
出了杂货店,村里一间接着一间不同的店铺在等着我。我在裁缝店试戴帽子,进蜡烛作坊买刚做好的蜡烛,经过“鱼和薯条”店忍不住买上一份来吃,在印刷店看着老店员操作印刷机工作。渐渐的,我有些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一名游客、观众、还是配角了。
裁缝店
印刷店。老店员介绍说,印这样一张纸张需要一分钟,而且还是体力活呢,又推又拉那部笨重的机器。因而在当时,一份报纸如果能发行1000份,便算是大报了。
制蜡烛的作坊
木匠的工作室。木匠正向孩子们介绍如何制造一匹木摇摇马。
铁铸造工厂里销售的铸铁工艺品
村里的邮局。吃皇粮的邮局职员无论从衣着还是神气,都焕发出一种与他的地位相关的优越感来。
摄影师和他的工作室
这是一名真正的铁匠,他先是忙碌着向游人示范如何加工一件铁制品,然后逐一为大家介绍铁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我在这里停留了许久,原先是好奇地看他摆弄那些铁枝和铁块,后来我发现他非常投入,完全是在一种工作的状态中,而这份工作不是“演员”,是“铁匠”。我不由得继续猜想,他的父辈、祖辈,一定是Blists Hill的居民,从事铁匠为生,行业工业化后,他只能在“演”当中维持他祖传的手艺了。
这时候,我有一种感觉,我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贴近维多利亚世代的生活了。村里的生活显得朴素无华,安宁中荡漾着一丝拮据。在这里,“维多利亚时代的”一词所特有的那种帝国的骄傲似乎不见踪影。我有一点失望的感觉,那是由于我所见的与那份“理所当然”的情景不吻合所产生了。我也有一点满足,因为在这里,我体会到“真实”。
村里还有销售新鲜出炉包点的面包店、被孩子包围着的糖果店、肉店、锁匠的铺子、医生的诊所.....一个小镇生活必须的它都有了,店铺怎能不多。我也走累了,看到身边的游人这时候跟随在几个村民演员后面,朝村子中心走去,我便跟上前去。
原来,一场抛饼比赛要开始了。比赛前这些大姐大妈先来热热身。正式比赛开始了,她们认真地抛,游人们兴高采烈地数数,好热闹。
在抛饼比赛的过程中,这个警察很威严地维持着次序。
从村子的中心再往里走,便来到了维多利亚村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了。Blists Hill的房屋是沿着山坡由低往高出建的,穷人的房子在最低处,越是富有的人家住得越高。没有比进入一个家更能直接了解人们的生活的了。
这是一个矿工的家,石头垒起来的很简陋的小房子,坐落在潮湿的山脚下。
屋子里很简单,进门是一个厅,地面铺着小块的石头,墙和屋顶很粗糙,小小的窗口洒进来一束宝贵的阳光。这里同时也是厨房,因为在壁炉上架个铁板,上面放上锅,利用炉火就可以做饭了。
矿工的家里只有这么一间睡房,一家七口人就睡在这间房间里。
殷实人家的房子又是怎样的呢?不远处是一个收税人的家,红砖灰瓦白木栏,屋前有花园屋后有猪舍,生活似乎过得不错。
屋里也比矿工的家宽敞得多了,有两个睡房,客厅和厨房是分开的,屋内也有许多装饰和摆设。
好了,再往上走,到了Blists
Hill的制高点了,也是有钱人家居住的地方了。这是一个医生的家,十分典型的中产阶级的房子。
左边的是一架钢琴,右边的是……,猜猜看。
村里还有一间小学,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的地方。
学校的旁边是绘画室,教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绘画。
在维多利亚村游览的尾声,我坐上了开往煤矿的小火车。
它把人们带领到一条黑暗的隧道中,当轰隆轰隆的车轮声停住时,四周漆黑一片。等待了数十秒,一盏射灯亮了起来,投射到隧道的一侧墙壁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出现了。这是父子俩在矿井里工作,他们边干活边聊天,儿子在请求父亲带他到一个什么地方玩。一会儿,父亲到矿井的另一头忙着,忽然一声爆炸声传来,儿子飞奔过去,大声地叫喊着:“爸爸、爸爸.......”随后又是一片寂静,然后,小火车轰隆轰隆地往外开,来时人们的兴高彩烈荡然无存。
这就是我经历的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天。
当“维多利亚时代的”这个词再被提起时,印象中或许依然是女人华丽的长裙和男人高高的礼帽,但是我也会想起这一天来,在维多利亚村的生活,和我的所见所感。
《双城记》一开始就写到: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
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