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名师大讲堂——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等待》准备出版第三版了
春林是《画坛名师大讲堂——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等待》的选题策划和责任编辑,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书。最近这本书第二版售罄并加印,正在准备出版第三版。春林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介绍了出版前后的故事。
笔底的温柔——记《画坛名师大讲堂——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等待》
毛春林
《画坛名师大讲堂——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等待》诞生于2013年,那年罗寒蕾老师40岁。
罗老师是一位美丽的女人,身材娇小,面容精致,举止优雅,热情谦逊,声线甜美,外柔内刚,挚爱绘画,长于厨艺,网络达人,喵咪女皇,爱女初成。
我与罗老师结识于《画境》。《画境》是我策划的专门为当代优秀工笔画家服务的大型系列丛书,兼具文献、技法、画册于一身,大8开,装帧精美,印刷优良,江宏伟老师为《画境》开了张。罗老师是最早参与《画境》的老师之一,她的书甫一面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捧。惊讶之余,我亦试想罗老师是否愿意做我策划的另一选题——《画坛名师大讲堂》?罗老师曾在高校执教数年,后专事工笔,屡获大奖,逐步跻身国内一线工笔画家,不让须眉。在教学与创作两方面,罗老师皆有一肚子的话可说。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和罗老师通了电话。未曾想,她恰有此意,想要做一本书记录下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作为送给自己的40岁生日礼物。
罗老师是典型的学院派,广州美术学院附中3年、本科4年、硕士3年,花样年华皆浸淫于此,彼此成全。如此的寒窗十年,使得罗老师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特别值得一表的是她的白描。罗老师曾四临《八十七神仙卷》,在此,要略说几句《八十七神仙卷》,因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此卷是徐悲鸿花巨资先后两次购得(第一次在香港从德国人手中购得,后失窃,寻觅多时,再斥巨资复得),且在卷上钤有“悲鸿生命”朱印,足见其珍视程度之高。《八十七神仙卷》相传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仅存的传世白描绢本。此卷长292厘米,宽30厘米,全卷纯以绵密圆劲的线条表达八十七位神仙列队出行的盛况,仪态优雅、飘逸,仙气扑面。徐悲鸿激赏此作:“足可颃颉欧洲最高贵名作”。此卷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艺术最高水准,难怪罗老师要在上面较劲,取法乎上。
罗老师最终呈现在书上的《八十七神仙卷》是第四次的临本,也是其最满意的一幅,为了电分,其曾连同另一幅临作《韩熙载夜宴图》一起寄给了我,我得以一睹罗老师真迹。画面场面宏大瑰丽,造型丰润精准,线条细劲悠长,长短交错,回旋飞动,复现吴道子当年神迹。罗老师当年确实在此卷上用足了心力。先后四次临写,也体现了其自开始便确立了与完美死磕的态度。此卷和另一卷《韩熙载夜宴图》通过拉页的形式连同罗老师其他多年临习的经典结集为附册,作为本书的绝佳补充,在第2版时又改为单独的完整拉页,同时另配有便于读者写写画画的装帧雅致的绘事本,完成了这本书完整的面貌。
回到《画坛名师大讲堂》。这个选题在《画境》之前产生,但却迟迟没有启动,究其根由,市场太好,画家太忙。他们多没有时间或没有意愿,几位接受邀约的作者亦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完稿,于是,该选题便无限期的搁置,渐失颜色,直到罗老师接受邀约。最初,我提供了之前起草的策划方案,罗老师读后提出了她的想法,我说您按照您的意思来,策划案只是一个参考。
罗老师的应允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立马动手去做,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份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表述朴实,内容充盈,材料丰硕,情感洋溢的书稿就摆在了我的面前,罗老师将每个章节的文字与电子高清图都分别打包装在文件夹里,随之而来的,还有厚厚一沓书稿的纸质配图,皆标好了与文搭配的位置。用《霸王别姬》里师傅的话说:“你们算是赶上了!”遇到罗老师和她的书稿,真是我的福分。如此一来,便十分有利于编辑与设计师开展以后的工作。罗老师这本书稿与我的策划案有所差异,不过其紧紧围绕自己的成长历程展开,却是与《画坛名师大讲堂》的主旨不悖的,本套书的初衷便是给广大读者一个近距离体味名师亲授的机会,看画家是如何一步步解除迷思,逐渐找到与性情相吻的表达方式。这如同读史,可鉴往知来。
根据罗老师提供的书稿资料,我同设计师进行了初步磋商,按照罗老师书稿的思路进行展开,为了设计师充分发挥能动性,我没有过多参与具体设计,只是提供了一个大的基调,要兼具阅读感强、节奏感、设计感。由于罗老师的稿件齐整且明确,所以设计起来比较顺畅,至于体例细节上的调整通过沟通也逐步解决。待整本书稿有了基本模样,我发了份完整电子稿给罗老师过目。罗老师看完后很高兴,同时提出了修改建议,我再同设计师展开下一轮调整。在这期间,罗老师多次对书稿进行微调,以期图书能尽可能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数次如此这般的往复、打磨,书稿终见完善起来。后期经过详尽地校对、调色调图、出彩样、寄彩样给罗老师批改、改后再出彩样,最终才得以下厂印刷。成品拿到时,不禁感慨好事多磨,一切皆值得。
第一时间,我给罗老师寄去了成书,罗老师和我分别及时地在各自的博客和其他自媒体发布了相关文章和图书介绍,并配以大量实景图,引起蜂拥而至的点赞、留言和转载,这为紧接下来的销售做了极好的铺垫。果不其然,正式开售后,罗老师的书卖势如虹,半年左右时间即售罄,在做了微量调整后,第2版又闪亮登场,依旧人气不减,自然这是后话了。
罗老师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罗老师仿若一位导演,剪辑了自己从幼年到而今的重要片段,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将每个人生阶段对于绘画的真切感受、感悟、经验、秘诀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实属难得。
从图书目录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一位翩翩少年经多番磨砺后嬗变作一名武林绝顶高手的过程,这是一本独特的书,它融合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学习、创作感悟,艺术态度,思考方法,技法揭秘等等,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第一章名为涟漪,主要线索是罗老师苦练画艺,初试莺啼。这一章分学画和定位两节。其中着墨最多的是白描,无论是其四易其稿的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还是单独表述的小节“功课——白描基础”,都明确表明了白描在她心目中的重要性。白描作为工笔画的基石,一直是工笔画学习、创作的重中之重,它关乎到线条的质量、造型、画家的性情等等,很大程度上,白描的优劣决定了画作的成败,所以,白描仿若老虎练爪般是一个画家奋斗终身的基本功。因为热爱,因为虔诚,因为勤习,因为专注,因为聪颖,罗老师在长时间的操练中逐渐从经典中掌握了白描的精髓,并将所学的技法利用业余时间运用到初步的创作中。罗老师早期的作品清丽、淡雅,这种淡淡的、温柔的基调贯穿了罗老师创作的过往、现在与未来。
第二章名为沉迷,实是罗老师掀起的自己第一个创作高潮。这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名为疑惑,是罗老师试图破茧,北上就读蒋采苹工笔重彩研修班,在边学边教的状态里来回寻觅,找到那个自己,这阶段,罗老师撒欢的实验,不亦乐乎。第二节名为转变,这一阶段,罗老师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而风格确是由大量的作品积累而来,通过大量耳熟能详的精彩肖像和创作,表达着自己对周遭,对历史,对国家的情感,这种专属于女性的细腻表达正好契合了蒋采苹老师对其的教诲,且罗老师转化得很好。第三节名为盲点,进一步确立了罗老师的创作符号特征,即丰富、深入、微妙的细节,技近乎道的技法,情有独钟的纹理。罗老师最近在博客里阐述了编织纹理的由来,她说:“一生中遇到的人多如千丝万缕,交织成一张网。在这张网里,有些线细微,有些线强烈。你永远记得那几根最强烈的线,他们支撑着你的生命,有的会一生陪伴着你,有的永远不可能与你相遇。张开眼睛,你以为看见整个世界,其实看到的只是自己,你孤独地站在网中央。”
第三章名为等待,这一章重在阐述其大量创作之后对于火候的把握,这个度的毫厘之差就是三流厨师和烹饪大师之别。此章分两节,第一节名为感悟,第二节名为等待。在第一节里,罗老师精述了其对画面元素的收放、繁简、取舍的理性思考,极富含金量;第二节反映了罗老师破茧化蝶的微妙心境与发自内心的喜悦。由于这种小火慢炖的平稳状态,罗老师执著于绘事,甘当广州画院一名幸福的小兵,而对于方土院长给其提干的好意一再婉拒;由于饱含深情,罗老师的画面始终充盈着其对生活的爱;由于纯净若水的单纯,罗老师总能在平淡中寻找到一抹欢愉,并将其反映在素纸上,尽精微,致广大。
罗老师在后记里写道:不经意的邂逅多浪漫,不要被汗水、泪水煞了风景。不管技法材料多么重要,还是得放在后台要藏起来。如同呼吸,如同自言自语,绘画是一段寻觅快乐的旅程。寻觅,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我是唯一的,我没有白来一场。
恰如书名,让我们继续等待,静静地等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