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旅途>

(2009-04-24 14:53:56)
标签:

杂谈

分类: 别人眼里的寒蕾

 《旅途》2007年 纸本 181.100cm

评<旅途>

评<旅途>

 

评<旅途>

 

评<旅途>

 

(按年龄排列)

罗寒蕾的中国重彩画艺术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采苹

    中国传统绘画有两种审美:一为“错彩镂金”;一为“芙蓉出水”。这两种审美都是高规格审美,而且都可以做到极致。这两种审美看似对立,其实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但是比较难。难能可贵的是,我在罗寒蕾的画中看到二者的统一。她的作品《都市男女。人行道》、《都市男女。早班车》中都体现了二种审美的和谐的结合。她在中国画三届大展获奖作品《旅途》虽是以墨色为主的淡彩工笔画,但画中人的围巾上的“错彩”手法做得很极致。人所着的牛仔服和牛仔包应该说是“错墨”,其手法新颖,也做到了“尽精微”的深入描绘。画中现代年轻女性的面孔则是像初发芙蓉那样令人过目难忘。中华五千年文化总结出这两种审美是值得我们后人骄傲的,我十分欣慰地看到它们在年轻画家的画面上荡漾着。

我欣赏《旅途》

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庞媛

  《旅途》描绘的不是一个依附性的小女人,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

 

罗寒蕾的工笔人物画《旅途》

作者:广东省画院前院长王玉珏

  罗寒蕾的工笔人物画《旅途》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称赞,在“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览”中获得优秀奖,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寒蕾画的就是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通过具体生活瞬间表现了当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时尚。在表现手法上有新的尝试,又不失中国工笔画传统技法,基本功扎实,是一幅好画。

 

《旅途》——第三届中国画展中的佳作

作者: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

  第三届中国画展评选工作中,两件工笔人物画作品较为突出,触动了评委,其中一件即是罗寒蕾的《旅途》。我并不熟悉其作者,但作品确给我留下了过目不忘的印象。《旅途》用工笔画的形式表现了一手持机票在旅途中思索的女青年。人物刻画细而不腻,人物造型生动,深入刻画到位,人物着装的不同肌理逼真,而表现手法又有别于油画语言中的酷似。作品不张扬,很平实,感觉女青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并体验享受着自己充实的旅行生活。仿佛作者的精神情感与审美取向,蕴涵在最为朴茂丰厚,自然本色的手法之中。可以想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以一颗虔诚的艺术之心和真诚的态度在与画面上的人物共同体味着艺术精神之旅。《旅途》不失为中西艺术语言方式兼容并蓄,探索求新的好作品。


我认识的罗寒蕾和她的《旅途》

作者: 江苏文化厅副厅长高 云

  在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的评奖中,由一张作品吸引了几乎所有评委的目光。作品值得称道的首先是线的运用。不同于通常工笔人物作品线的干净工整,这幅作品的线几乎笔笔都是写出来的,显得自然、丰富而生动,达到了笔写意工的境界,这是很难得,也是很少见的。其次画面的肌理效果做得也令人叫绝,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也是中国画有了一种油画的质感,诱惑得让观众总忍不住用手去探探虚实。再次,该作品对诸如丝巾、皮毛、金属等都有很逼真很细腻的表现,但难得可贵的是她并不像有些作品一味追求西画的效果,以至不中不西,该作品仍是堂堂中国气派。由此,我记下了这件作品——《旅途》,也认识了该作品的作者——罗寒蕾。

 

 

                          《问题更加突出的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

                                    李小吾

   中国画不是油画或者水粉画,他有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陈履生先生所说的“中国画的底线”。如果中国画不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如油画般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创新(如罗寒蕾的《旅途》,当你仔细观看的时候,便会发现:女子手中的车票是用真车票贴上去的。很明显,这是借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盛行的波普艺术。)

      评<旅途>

 

谢谢李小吾先生的关注,但我要声明一点,这张机票是我一笔一笔画上去的,并非真机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