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2011-05-09 16:50:16)
标签:
阿吉贝伦锡伯族新郎女方家文化 |
分类: 社会 |
锡伯族妇女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如果姑娘出嫁后被丈夫“休掉”送回娘家,这对父母、本人都是极大的耻辱,在社会上也要受到谴责。一旦夫妻不和睦,亲友们极力从中说和调解,以免家庭破裂,经反复调解,夫妻没有和解的余地时,才离婚。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当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破裂时,妇女无权得出离婚要求,而丈夫可随意提出“休妻”。离婚后,丈夫将负担女方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用。以后各自另行择偶,互不相干。再婚时的婚礼,如果有一方未婚,其结婚程序与一般成婚无差异;如果双方都是二婚者,婚礼仪式从简,只宴请一些近亲好友祝贺成亲之事。
新中国成立后,婚礼多简化。进入80年代,锡伯族同汉族通婚者逐渐增多。过去的包办婚姻已基本废除,但部分传统的婚姻习俗仍然存在。双方恋爱或经他人介绍,自愿结亲时,还得请媒人到女家提亲,给女家送去“开口礼”,也称四色礼,包括糖、茶、核桃或花生、红枣各一包。女方留下礼品则表示同意,若退回礼品就是不同意。成婚时,除领取结婚证外,还要请阿訇念“尼卡”-合婚证词。
锡伯族的婚事一般有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四个程序。当一对青年男女建立和确定爱情关系后,男方就会找一位有威信、能说会道,或与女方家关系密切的人去做媒提亲。提亲不可空手登门,首次登门带一瓶礼酒或其他礼物
,这叫“登门礼”。如果女方家接受了“登门礼”,媒人第二次去公开提亲。经过数次登门造访说合,女方长辈便择日正式许亲,这一天实际是男方在女家举办一次小宴,宴请女方的直系亲属,这叫“认门宴”,从此两家便结成秦晋之好,开始礼尚往来。
男方得到女方允许联亲的消息后,就和女方父母商定,择日举行定亲仪式,称为“行肯萨林”(叩头礼)。在举行“行肯萨林”时,男方将准备好的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要给未过门的媳妇两套衣服或四季配套衣料,给其父母或老人各送一套衣料,有的还要给兄弟、姐妹或重要亲属各送一份礼。并在女方家举行宴席,宴请女方家所有的直系亲属。经过叩头礼之后,标志两家已缔结婚约,是不能随便反悔的。之后,在方便的时候,男方在自家准备酒席,请女方的父母、姑舅、兄嫂等前来,也就是认亲。
婚礼前,女方家长要请位“送亲婆”,他必须是儿女双全,干净利落,善于辞令,同时又是属相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人,陪伴新娘去婆家,在礼仪上随时地给新娘以指点,直到拜完“天地”为止。同样,男方家也要请位“娶亲婆”,她也得是和送亲婆条件相同的长辈妇女,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双亲之后,接替“送亲婆”的义务,照顾好新娘。
锡伯族的婚礼十分隆重,一般亲戚朋友和街坊近邻都要尽力相助。婚礼进行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之一是聘请奥得尔阿姆(简称奥父)和奥得尔额妮(奥母)“奥父”、“奥母”,意思是迎亲老人,男方要在新郎的长辈中,选择与女方父母相同、年龄差不多(讲究的还要属相相同)、有一定声望、善于辞令又能歌舞的男女各一人,作为娶亲队伍的全权代表,协调解决迎亲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此外还要挑选6名“打丁巴”的小伙子和几名年轻姑娘,组成迎亲队伍。
婚礼前后要进行好几天,主要是女家举行出嫁仪式,男家举行成婚大典。出嫁仪式,是在女家举办的以宴客为主的礼仪活动,称作“阿吉协仁”(小宴日)。通常在阿吉协仁的前一天上午,男家就要把婚礼所需的肉、米、菜、烟、酒以及彩礼和迎亲的喜蓬车(蓬车前挂铜镜,后悬八卦,辕马首系大红布条)等一应礼送到女家。喜蓬车到了女家停放前院位置不能再动。由男方早已聘好的奥父奥母代表男方去送彩礼并主持迎亲诸事。新郎还要特意准备两瓶酒,敬献给岳父、岳母。同时准备举行小宴,四处派人邀请亲戚朋友,参加第二天的大宴。
第二天女家大宴,同时也是男家小宴。这天,“奥父、奥母”、新郎及岳父岳母都忙碌地招待客人,新郎要在岳父指引下,身临各席待客,跪拜敬酒。席间,“奥父、奥母”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宾客也频频举杯,庆贺喜事。这天,新娘要把自己精心赶制的鞋袜衣物,赠送给新郎和直系亲属。新娘的嫁妆要由哥嫂和娘家的人亲自送去,去的人一般男女各半,不超过两桌人(娘家的人到婆家后要坐首席,即表示开宴)。开启箱笼,展示嫁妆时,新郎的母亲就往箱柜里塞钱放红包,祝愿新婚夫妇金银满箱,幸福长存。娘家的人认为满意后,新娘的嫂子把箱子锁好,然后把钥匙交给新郎的母亲,表示大权已交给了新郎家。
傍晚的太阳落山时,新郎和“奥父、奥母”等组成二十多人的“丁巴”队伍,吹吹打打地来到新娘家贺喜。这时,女方的父母、姑舅、兄弟、姐妹等为了活跃婚礼的气氛和提高女儿的身价,常常挑起“事端”,故意作难,要过请新娘上车的时辰书,三看两看,就看没有了。于是要求“奥父”、“奥母”拿出时辰书或背诵时辰书,不然就不让新娘上车等等。“奥父”、“奥母”只得亲自唱歌跳舞,前来“打丁巴”的青年男女也纷纷上场,与女方家的亲朋好友分成两排,对歌对舞。这是出嫁仪式的高潮。
第三天,男家举行成婚大典,即“安巴萨林”。为保证大典进行,娶亲的队伍视路途远近,清晨或提前出发,新郎要在破晓前把新娘接到家里。新娘上车前,其表姐妹或嫂嫂给新娘修面(用丝线绞去脸上的乳毛)。新娘上头饰,穿礼服,穿鞋袜,结婚时穿的绣花鞋,婚后除特大喜事外不能再穿,百岁以后再穿上。然后,由其兄弟用褥子把新娘抬上喜蓬车。新娘由伴娘和“奥母”陪伴坐在喜篷车里,而新郎骑马走在前面,同时喜篷车的前后,还有“打丁巴”的人前拥后簇。临行前,岳父将两个装满五谷种子的瓶子送给新郎,以祝将来五谷丰盛,粮食满仓。一路上呐喊欢呼、非常热闹。
新娘头蒙红喜帕,到了新郎家门口,由伴娘挽着下车,踩着红毡和新郎并肩而行走到正屋前面,同新郎面北叩首拜天地。接着新郎跨入门内,隔门栏男女对跪(男跪一腿),并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红喜帕揭去。然后,新郎和新娘还到锅灶前面对跪,用哈达将羊尾油片投入灶火中,双双起誓白头到老。此后,夫妻才到正屋,先向喇嘛叩头,喇嘛摸顶后,再向父母跪拜。仪式结束后,新娘入洞房,晚上吃完台卺杯,一杯酒一杯水,在奥母主持下交换几次,谁喝着酒代表心肠辣,谁喝着水代表心眼好。围观人抡肘子和馒头,以示喜庆。之后新娘才得下炕,给公婆敬酒。
送新娘的客人临走时,还要“偷”新郎的碗碟、筷子,以捉弄一下新郎。新郎得知后,要赶上“偷”碗筷的人,新郎通过表演节目或唱歌,或行跪礼等形式,要回碗筷,但还有一双筷子和一对碗被带走,直到次日新郎带着酒去看望岳父时,岳父才会把东西转给新郎。
另外,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和新娘要上坟祭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探亲,满月后新娘要回娘家住满一个月,叫“住对月”。
现在锡伯族的婚礼已从简,但仍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俗。伊犁锡伯族与各民族都有广泛接触,客人中的民族成分多,一般多用清真酒席待客。直至晚上,还要举行贝伦舞会,庆祝婚礼。
社会习俗
“打千”是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行的礼节。打千礼自古一直传到今天。平时,晚辈见长辈行此礼,儿女久别父母后见到父母时要行此礼。此外,老人之间也行此礼,所不同的是,在一方向另一方打千时,对方也同时“打千”,即“答千”,而年轻人向长辈“打千”时,长辈只是吭一声就算应礼了。锡伯人的“打千”礼只限于本民族内使用,妇女间亦不行此礼,但男性长辈向同辈妇女行此礼时,对方也须作出“打千”的样式应礼。
锡伯人的“打千”形式和满族的“打千”形式相似而稍有区别。“打千”的姿式是立定后,左脚先迈出半步,双膝弯曲,把左手先放在左腿膝盖上,然后右手压住左手,身子往下坐曲,即刻复直。
跪礼和磕头为大礼,除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重大场合外,其他场合不行此礼。一般见面时,平辈之间握手,对长辈仍行打千礼。
锡伯族最注意讲究说话音调,其谚语说:“好话坏在音调上。”应答要和气,否则会处处受到指责和议论。
在锡伯族的传统美德中,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是最高的风尚之一。
锡伯族是个崇尚整洁的民族,“笑破不笑补”。同时,他们非常注意保护水源。
“尊客、好客”是锡伯族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客人到来,主人必须出门迎接;客人走时,要送到院门。接待客人要周到,否则人们会说这家主人不懂礼节或不尊重客人
丧葬习俗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族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禁忌
锡伯族的禁忌范围十分广,包括婚姻、丧葬、礼节、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住、行、饮食等方面,禁忌是民俗信仰的一种消极防范措施,有的在历史过程中已逐渐消失,有的则传承至今,成为民间礼节、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如下一些禁忌。
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不戴狗皮帽、狗皮手套,不穿狗皮裤、狗皮袄,不铺狗皮褥,不盖狗皮被等。
睡觉时不能把裤子、鞋袜放在高处,忌从衣帽、枕被上跨过,更不能坐枕头上面。
正月初二到十五,妇女禁做针线活,称为“忌针”。二月初二禁去劈柴。大年三十忌在别人家吃饭。大年初一到初五,不准向外倒尘土污水。
不准顺着烟炕道睡觉。
妇女不准缠足裹脚。
吃饭时忌用筷子敲桌子、碗碟;不准坐在门坎上,不准在站立行走时吃饭;禁止把吃剩的馍馍、面条等粮食扔外头,也不准用脚踩。
子女在偶龄时禁止结婚;堂气妹和同姓间禁止婚配;忌单日结婚,因为婚配是成双的喜事;忌闰年办喜事、盖房子;忌在父母大寿年份办喜事;忌一年内办二到三次喜事;已婚的姑娘,婚后三年内不准在娘家过春节,看娘家灯。
妇女怀孕时不可干重活,不可看死婴、听凶事和使人伤心的事。妇女坐月子期间禁吃凉性食品,禁碰凉水,忌过度伤心,不可拿针线做活,不可看书写字。
家有病人,小孩出水痘,妇女生小孩等,要在大门口挂上红布条或一小束草,禁止外人入内。
锡伯人死后,亲人在给死尸行洗礼、穿寿衣之前忌嚎啕大哭,否则,认为死者的灵魂不能安然进阴间。报丧时忌直说“死”字,而用“殁了”、“百岁”等语代之。
晚辈不能和长辈抢道,抢门,不能直呼老人的姓名。长辈讲话,年轻人不能随便插话。遇到长辈,年轻人要下马,打千问安。
忌动客人的东西,忌在客人面前谈论东西的价钱,忌问客人走的时间。客人忌站主人的门框上,忌坐西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