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鑫淼/文

泰州——人杰地灵
泰州不仅仅是出了梅兰芳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还有最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航天科学家和政治家。
有人说,泰州的“地”好像并不是太“灵”,这个地方以前,特别是明清年代老有灾难。老有灾难,地灵不灵?好像不灵,但不能这么说!真正要出人才,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炼。正如我要讲的梅兰芳,养尊处优出不了如今的梅兰芳。泰州出这么多人才,跟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系,跟其历史传承有关系。
梅兰芳说自己是泰州人
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梅兰芳是怎么造就的?梅兰芳是怎么一个经历?他怎么就是泰州人了?泰州文化给了他什么精神?
潘光旦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著作中他列出了几十个梨园家族的谱系,其中“梅氏家系”写的是梅家,他写道:梅鸿浩,兰芳曾祖父,外行(曾任怀宁县知县)。曹氏,鸿浩妻,扬州宦家女。梅兰芳的曾祖母姓曹,是扬州一位官宦人家的女孩子。当时,大概念上的扬州包括泰州。
我们不能仅看记载,梅兰芳说自己是泰州人。他在《梅兰芳舞台生活40年》这本书里明确写着:我的祖母告诉我,祖母的前辈曾在泰州开过一个木雕铺,里面卖木雕的人像和佛像。
1928年,上海的泰州同乡会成立,选梅兰芳为会长,梅兰芳欣然接受。
幼时的梅兰芳并不好看
梅兰芳早在4岁时就成了孤儿,继给他的伯父梅雨田。幼时的梅兰芳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好看。
怎么叫不好看呢?大家看这张照片,他的眼睛很小,而且眼皮很厚,眉毛和上眼皮之间距离很长。另外,梅兰芳还是天生的近视眼。一个人在舞台上,需要眼睛来传神,梅兰芳的眼睛不行。
而且,我们说一个当演员的,尤其是当一个旦角的演员,比较理想的脸形最好是瓜子脸或者是鹅蛋脸。幼时梅兰芳的脸形却介乎于圆脸和国字脸之间,比起一个理想的男扮女旦角演员的脸形是不符合的。
所以,梅兰芳的第一个老师见了他就不怎么喜欢。而且,他另外还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嗓子一般,不响亮;另一个是反应比较迟钝,人比较木讷,别人学一两遍就会了,他要学好几遍才会。
老师对他说了一句话:祖师爷不赏饭啊。意思是,我们的祖师爷没有给你戏饭吃,你没有条件从事我们的戏剧行业,说完就走了,不教他了。
梅兰芳精神就是泰州精神
然而,梅兰芳自己并没有放弃,选择继续学习。怎么克服这些不利条件呢?眼睛不好,他每天练功时拉一个舢板画,对着一个点仔细看,把两个眼睛瞪起来看,而且不许眨眼,十分钟二十分钟不眨眼,多看多看,眼睛就有注意力了,就可以聚焦了。
为了练眼睛,梅兰芳还坚持每天放飞家里养的鸽子,眼睛紧跟着鸽子走,鸽子飞到哪儿他眼睛就盯到哪儿,从左飞到右,从右飞到左,转来转去。他就这么练眼睛,整整10年,一双出神的眼睛出来了。
我们看梅兰芳的电影,《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那个眼睛多好看,那是一对非常漂亮的眼睛,非常活动的眼睛,非常传神的眼睛,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流着眼泪练出来的,需要很大的毅力。
还有就是嗓子,嗓子也是练出来的。他每天要把嗓子“喊出来”,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去散步,走上几十分钟,把身体走热了,把声带的肌肉活动开了,就开始喊,把嗓子喊发毛了、发热了,一直喊出汗来。
我们说,梅兰芳绝对不是天生的人才,而是靠苦练、下苦功夫造就的。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奋斗的精神,我觉得如果要从梅兰芳来看泰州的话,梅兰芳精神就是泰州精神,外表很谦虚、很低调,内在又很努力、能吃苦,艰苦奋斗。
梅兰芳的美打动了无数的人
或许是梅兰芳的执着打动了上天,18岁后,梅兰芳的奇迹出现了:经过青春发育,他突然变成了一个美男子。梅兰芳的美,打动了无数的人。
上世纪40年代,梅兰芳在上海参加一次明星荟萃的汇演,剧目是《龙凤呈祥》。当时,著名画家丰子恺坐在剧场里观摩,演到中场,梅兰芳扮演的孙尚香雍容大度地出来了,真是光彩照人。这时丰子恺惊呆了,左顾右盼,再使劲地掐自己,说道:“我不是在梦里吧?”
过了几天,丰子恺在上海的马斯南路拜访了梅兰芳先生。获得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不由自主地仔细端详起梅兰芳来。他细看梅兰芳的面相,觉得脸皮后面的骨头布局得很好,又看梅兰芳的身体,长短肥瘦,也恰到好处。
丰子恺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观察梅兰芳的,后来他写文章说:“西洋的标准人体是希腊的维纳斯,按人体美的标准去衡量,梅郎(梅兰芳)的身材容貌大概接近维纳斯,是具备东方标准人体资格的。”
不仅是中国人以梅兰芳为荣。1929年,梅兰芳到美国去,好莱坞电影公司组织非常有名的外国演员及当地政要设盛宴欢迎他。宴会上,大家穿得都非常体面,但突然间闯进来一个人,穿着扫地工人的工作服,给梅兰芳鼓掌。
这人是谁呢?卓别林!当时卓别林正在拍一个片子,他在片中扮演一个清道夫、扫地工人,不能及时参加欢迎梅兰芳的宴会,但又不愿失去这个见梅兰芳的机会,所以在拍片的间隙,穿着演出服赶到宴会现场。
梅派艺术归绚烂于平淡
有人问过,梅派的特点是什么?“特点”这两个字,恰恰是梅兰芳最不愿意提的。关于这个问题,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里这么说:“我对于舞台上的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来的。这是我几十年来的一贯作风。”
一些演员模仿四大名旦的表演,他们学程砚秋绷嘴蹲腿的样子,学尚小云侧弯腰、撸胳臂挽袖子的动作,学荀慧生则更夸张:飞眼、咧嘴、撕手帕、咬嘴唇、抖肩膀,然后懒洋洋地翻身,来一个背后的双手大抛袖。总之是抓住一个特点,予以夸张和歪曲,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可是他们就是学不好梅兰芳,因为实在抓不住他,摸不到梅兰芳有什么特点。因此,有学者在总结梅派特点时,就说梅派没有特点,甚至说梅派就是“没”派。
无论嗓音还是唱腔,程砚秋都特点鲜明,梅兰芳呢,平淡无奇。论旋律,程砚秋丰富,梅兰芳简练。论节奏,程砚秋跌宕多姿,梅兰芳平稳流畅。梅兰芳的歌声,没有花腔;他的脚下,没有废步;他的表演,也没有多余的招数。这叫做“不多给”。“不多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要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不多给”还有一层含义是“不炫耀”。梅派艺术是归绚烂于平淡。
梅兰芳豁达大度品行高尚
以前老师经常说,要演戏先做人,你把人做好了,戏才演得好。梅兰芳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豁达大度、品行高尚。
梅兰芳演一场堂会戏出价很高,当时在上海演出时,一张票就得5元钱。所以,梅兰芳钱赚得很多。但是,他并没有留下多少家产,钱哪儿去了?施舍!
梅兰芳经常组织义演,救助落泊困难的艺人、文人、穷苦人。梅兰芳的剧场里还养着一批老艺人,给他们饭吃。不因为他们老了,不能演出了,就一脚踢开。
1961年梅兰芳故世,家人在清理衣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大批的借款单,都是别人跟他借的钱,他从来没告诉家人。当时有人说,没钱就问梅老板要,梅老板很大方,很慷慨。
有个笑话,当时有个记者想出名,就想,大家都讲梅兰芳好,我偏说他不好,不就红了吗?于是,就写了很多文章批判梅兰芳,希望梅兰芳跟他辩论,增加其知名度。但梅兰芳却一笑了之。
后来,这位记者加大抨击力度,甚至人身攻击,无中生有,蓄意捏造。梅兰芳虽然很不高兴,但依然不予理睬。这位记者的“梦想”没能实现。
想不到的是,一段时间后,这位记者落泊了,没钱了,走投无路之间找梅兰芳寻求资助。他本来想好了一堆词怎么跟梅兰芳解释,怎么认错,但梅兰芳二话没说,更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很快拿出200块钱借给他。
愿梅兰芳精神在泰州发扬光大
我最后讲一讲梅兰芳是怎样死的。解放后,梅兰芳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还是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工作很忙。他工作积极,经常下农村、下工矿,被评过全国先进生产者。
他在晚年有一个很大的理想,就是去西部演出,他的活动一直都在中国东部。可是,1961年8月,就在他准备带着剧团去西部演出时,一直拖而未治的胸闷、胸痛病又犯了。
当时,对于心脏病、心肌梗塞等,人们的认识很有限,梅兰芳自己也耽误了看病的机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永远离开了人间。
可以说,梅兰芳是我们泰州的文化名片,梅兰芳的艺术品格,梅兰芳的道德风范是泰州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泰州人民会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文化建设,使得梅兰芳精神在故乡的土地上更好地发扬光大。
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作者潘光旦档案:
江苏宝山人(今属上海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号仲昂,笔名光旦(见1929《新月》),西名Quentin
pan。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92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著作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外,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
《性心理学》原著作者英国性心理学大师霭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
1859-1939),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性心理学泰斗。
研究中国现代教育,潘光旦是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是最早发现专业化教育弊端,并提出通才教育思想的那代教育家之一。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了“位育”之道——这可能是中国学界自严复后将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的最早成功的范例。
后记:他们为什么能修炼成顶级的大师?为什么在逆境中能保持做人的乐观?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