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梁希森。”梁锥村的村长指着不远处说道。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人正蹬着自行车朝别墅骑去,“是永久牌的老式车。”村长说。记者怎么也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亿万富翁。
在从济南去乐陵的路上,记者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一种什么样东西会让梁希森这个身家数亿的人,拿出上亿元的钱去无偿地为乡亲盖别墅、建养牛场?他想让全镇甚至全县的人都过上好日子,到底图的是什么?记者和很多人一样,并不能从心底里理解他的做法。
书记:“他不在乎别人领不领情”
“这就是梁希森出钱帮着镇里修的路。”在去黄夹镇的路上,镇委书记周曰强指着眼前的公路说:“按照镇里的规划,除了政府的那部分,每修一公里的路村里掏出4.5万元,现在梁希森每公里补贴了3万元,实际上村里只承担1万多元了。”
“像这样的事,镇里知道,村里知道,老百姓心里就不一定有数了,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本来就该交那么多钱呢。其实,梁希森也不在乎这点钱,更不在乎谁领他的情。”作为镇里的书记,周曰强没少和梁希森打交道。
老村长:开始觉得他挺傻
没一会工夫,车就停在了“梁锥希森新村”的红门外。由于梁希森还在北京,我们直接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在梁锥村干了30多年的老村长接待了我们。
“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他从小就没少吃苦。后来办个厂,有了点钱,就帮村里盖了学校,建了敬老院,把村里十几年的提留都交了。”老村长和我们聊起了梁希森。
“这几年,他在北京盖别墅赚了大钱,就想让村里人都住上小洋楼。开始他回来和村里商量这个事,我就觉得他有些犯傻。可他说自己要那么多钱也花不完,想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老村长说,现在他多少也能理解了,不管怎么说,村里的人都住上了大房子,还像城里人一样到工厂上班了。他这个村长也不像以前那么忙了,每个月还能拿一千来块的工资。
梁希森:我还是喜欢抽将军烟
梁希森从北京一回来,就骑着自行车到养牛场转了一圈,正巧被记者碰到。老村长简单说了一下我们的来意,梁希森也没多问什么就一起到了村委会。
“就是回来看看,下午还要赶回北京去。”交谈中,梁希森并不像媒体形容的那样不善言辞。他不时地向老村长询问一些村里的事,和老村长一起抽着口袋里的将军烟。
“我还是喜欢抽将军烟,一天大概得一包半吧。”梁希森不认为自己开奔驰是什么光荣的事,反倒觉得每天早上能吃碗面条,中午再吃上两个糖饺子,喝一碗粥是件很享受的事。
“咱们牛业公司一头牛一天的‘伙食费’都要10块钱,我和它花得差不多。”梁希森打趣道:“当然了,平时请客一顿花几千钱块也是经常的事,但那不是为我自己花的。”
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梁希森说起话来还透着一股农民式的朴实。
村民:有了他我们才当上了工人
结束了和梁希森的对话,老村长的大儿子带着我们参观了鲁西牛业公司,如今他已经是销售部的经理了。
村长的大儿子向我们介绍说,以前村里有一半的人都在外面打工,主要是蒸馒头。这几年生意也不怎么好做,正好梁希森办起了养牛公司,好多村民都从外面回来了,当起了农村里的工人。
“每次梁总回来,都会到公司里到处看看。他不愿意听大家的汇报,喜欢自己观察,有什么问题他都记在心里,然后再和我们沟通。”看来,梁希森不是天天都管着公司,但却是个有心人。
在牛肉分割车间,一个村里的小姑娘一边忙活着,一边和记者说:“我现在一个月能拿500多块钱,工作也不累。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小楼,家里人都在厂子里上班,别村的都很羡慕我们呢。”
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在记者离开梁锥村的路上,又和周书记聊了起来。
“他其实还是个农民,哪像个口袋里装着几个亿的富翁啊。”周书记说,他和记者一样,一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梁希森的这些做法,也不相信一个人为什么能够这么无私。但后来他理解了:“他对农民的感情是其他有钱人不能体会的,他本来就是个农民,还要过饭。正是因为他的一些特殊经历与农民固有的报应观念,才使他对社会对村民强烈的反哺愿望。”
加载中,请稍候......